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中奥儒学对话论坛召开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12日 15:19 点击次数:

[本站讯]7月8日,由奥地利外交部、奥地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北京)主办的中国—奥地利儒学对话论坛“儒学视域下的现实与未来”在线上召开。

中奥学者从儒学研究的视角出发,围绕“全球环境保护”“人工智能技术”“全球科学合作”三个议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儒学在面对当代全球问题中的现实意义。奥地利外交部公使亚历山大·里格、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大使李晓驷、维也纳大学副校长让-罗伯特·泰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参加会议。

亚历山大·里格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奥两国建交五十周年,论坛为回顾两国在过去对话方面取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希望对话能够架起桥梁、促进相互理解,进一步深化在哲学及发展理念方面的对话。

李晓驷以视频致辞的形式对此次对话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中奥双边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务实合作硕果累累,文化交流精彩纷呈,希望两国能够以建交五十周年为契机,通过对话和学术活动进一步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中奥双方长期稳定的发展以及中欧关系领域的双赢局面作出努力和贡献。

让-罗伯特·泰伦教授以视频形式发来贺词。他表示,奥地利和中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但共同希望为全人类寻找一个适合未来的模式。这次对话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些挑战。此次对话选择儒学作为主题,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进行合作和对话,具有深远的意义,期待与中国的大学进一步深化合作。

王学典在致辞中表示,齐鲁大地是儒学的发祥地,山东大学深受齐鲁文化滋养,以“文史见长”的学术传统,在人文学术领域曾经创造出瞩目的业绩。儒学高等研究院自2010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儒学研究机构。此次的中奥对话所凸显的“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正是学院当前重点研究的方向,希望这种跨文明、跨学科、跨专业的儒学研究能够在国际国内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儒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李夏德表示,本次中奥对话论坛选择从儒学的视角出发讨论人与环境、技术和社会关系,意义深远。中奥之间已存在许多健全良好的交流机制与桥梁,希望双方能够在精神和思想上彼此联系,为我们共同的世界、共同的未来出谋划策,也希望未来在国际上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言论都能够大放异彩。

第一场对话的主题为“全球责任——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儒学院颜炳罡教授以《人与环境何以和谐发展——环境伦理的儒家表达》为发言题目,阐述了儒家关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理论。在儒家看来,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环境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人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同时人又别于自然。香港科技大学本杰明·斯托利尔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儒家思想与环境保护》,他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儒家思想中可以运用到环保领域的相关观念,指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环是通过个人修养来促使个人融入到环保,而个人修养比法律更为有效正是儒家所主张的。

第二场对话的主题为“人工智能——关注人的形象”。维也纳大学亚历山大·菲利波维奇教授在以《人的形象与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伦理》为题的主旨发言中提到,目前,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学中提到了特定的“人”这个概念,但缺乏对“人”区别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描述。而儒家对“天”“人”以及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独特理解,为探索人工智能伦理提供了中国的视角。儒学院黄玉顺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技术”的回答》,他在发言中引入“攸关技术”这一概念。他表示,面对攸关技术的挑战,“天然的意向性的智能存在者”应当成为“人”的新定义,天然性应成为人之另一本质规定。并且,“人性”作为一种“自然”,在孔子看来乃是“天然”,所以称其为“天性”,因而人还具有自然性。要敬畏人的天然性与自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对科技的发展。

第三场的对话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科学合作与对话结构”。儒学院马来平教授以《“格物致知”论与儒家认识论的转向》为题探讨了科学与儒学关系的基础理论问题,他提到,朱子的“格物致知”论突破了认识客观外物的性质与规律,突破了儒学惯常的单纯伦理视域,触及到了主体认识客体的认识论、触及到了科学,从而实现了儒学认识论的转向。这种认识论转向让我们看到儒学与科学具有根本上的亲和性,如果把儒学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对于避免和解决科技的负面作用以及端正科技的发展方向都会大有裨益。李夏德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奥科学合作和对话结构——聚焦COVID19后疫情时代参数》,并对后疫情时代的中奥科学合作与对话提出倡议。他表示,《论语》开篇讲到学习、朋友和跨越距离交流的价值,这也是今天对话的意义所在。中奥或中西之间有诸多相异之处,儒家所强调的求同存异等观念既可以防止民族主义、孤立主义,也可以维持和扩大对话与交流,这对国际社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奥学者就儒家礼教与法律何者应为推行环保思想的首要方式、是否应当在源头给予人工智能以伦理道德限制以及技术是否中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李夏德教授与颜炳罡教授分别对本次中奥对话进行了总结。中奥学者及部分学生参加论坛。


【供稿单位:儒学院    作者:韩小茹    摄影:于晓雨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卞悦悦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