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罗振亚教授做客“新杏坛”谈如何破译新诗经典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17日 11:54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14日,南开大学穆旦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罗振亚教授做客新杏坛,在知新楼作题为“如何破译新诗经典”的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黄发有主持。

undefined

罗振亚教授从李金发、卞之琳、穆旦一直到朦胧诗时期的北岛、欧阳江河说起,论及新诗“读不懂”的缘由:一是现代社会网络的定位化,使每一个个体的视野、体验都存在着相对的局限性;二是新诗语言不等同于日常口语;三是民族、时代以及人类个体的文化、审美思维的差异性,决定了读者们各自的文化背景、观念也不容易统一和沟通。

在谈到新诗经典问题时,罗振亚教授认为,新诗及其流派只能以断代的形式加入文学史,是否有诗坛偶像与天才代表是判断一时代诗歌盛衰的重要标志,经典应是介入时代良知、影响写作风气的作品。

如何破译、确立乃至研判新诗经典呢?罗振亚教授指出,第一,经典确立需要历史主义的态度和立场,对每首诗的评价都应该把它放在当时特定的文学和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如此,方可领会胡适、郭沫若诗歌“建设乏术、破坏有功”的历史意义。第二,经典评判更应从审美维度出发,因为新诗常寻求意象与象征之间的朦胧联系,且喜欢进行非常规的意象组合,所以需要破译新诗隐显适度的意象密码;又因为诗人在语言层面或竭力发掘语言潜能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或走返璞归真的路数以还归语言的纯净本色,所以也需要品味新诗体现情绪流动的自由化语言;由于诗歌的起点恰是哲学的终点,哲理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最高层,还需要捕捉诗情的智化倾向。第三,多向拓展研究方法才能贴近经典文本实质,应做到引进比较法、整体阅读和细读的统一、创造性的“悟”读。

undefined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分别就诗歌的叙事化和口语化以及张枣的文学史评价问题向主讲人提问,罗振亚教授一一予以解答。黄发有教授认为讲座将经典文本的细读与对文学史的整体把握相互印证、紧密结合,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鞠啸程    摄影:董映雪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李真真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