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马新:《文明起源视野下的中国早期村落形态》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02日 07:08 点击次数:

编者按:近期,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表彰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和第十五届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学科新秀奖获奖人员的通报》,山东大学共有61项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含特等奖)11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22项。山大视点网站整理汇总了这些获奖成果,并将成果一一进行展示,以进一步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开展卓越研究、产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

一等奖:《文明起源视野下的中国早期村落形态》(作者:马新)

 


以往的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对早期村落的地位与价值关注不够,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村落发展史中最为薄弱的一环。本文同文明起源与中国古代村落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说进行了充分对话与讨论,立足中国式话语体系的构建,首次对中国早期村落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文明起源理论、早期村落研究范畴、早期村落体系构建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文明起源理论方面,由于受西方理论影响,以往的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将城市作为重要标志,忽略了对村落的研究。本文提出,中国古代村落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它与早期城邑同时脱胎于原始聚落,自产生之日起,两者便共生共存,处于同一共同体中,同是早期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早期村落,也就无从真正了解中国早期文明。本文还提出,处于同一共同体中的城邑与村落并非酋邦理论所称之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在宗法血缘关系构造下的主从关系。在这一时期,即使有各式各样的征服,也是此共同体向彼共同体的征服。因此,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村落与城邑共生共存,处在同一共同体中,同样应当成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忽略了这一点,便无法真正明了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文明发展的道路。

在早期村落研究范畴方面,有关中国早期村落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多借自外来理论,鲜有立足于中国文明进程之本来者。本文从早期村落的发生与形成出发,去讨论其基本范畴。提出:广义的聚落就是人类占据地表的一种具体体现,是所有人类聚居单位的统称;狭义的聚落则是指城邑出现之前的聚落,亦即一种处于稳定状态,具有一定地域并延续一定时间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前的文化单位,可视为原始聚落。随着城邑的出现,原始聚落一分为二,分化为城邑与早期村落。与早期村落对应的城邑,并非工商城市,而是具有很强军事性与政治性的统治中心。至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城邑渐具城市色彩,新型城乡关系萌现,早期村落开始向中古村落演进。中国早期村落独特的产生与发展路径,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道路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早期村落体系构建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村落形态的系统研究,构建起中国早期村落的基本体系:

第一,对早期村落空间关系的构建,本文认为中国早期村落刚刚由原始聚落脱胎而来,属于村落的初始形态。无论是与城邑的空间关系还是村落间关系、村落内部的空间格局,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早期村落多为集村式村落,居民同处一个村落共同体中。在宗法血缘体系下,早期村落具有较强的宗法共同体色彩,小家庭尚未完全独立,无论是耕作还是村落建造,都是宗族集体所为。战国以来,集村式的村落仍是主要方式。早期村落传递而来的基因仍具有强大生命力,村落共同体特征延展不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色所在。

第二,对早期村落组织结构的构建,本文提出,在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中,从宗法血缘组织向地缘行政组织的演进是重要趋势,但中国式的演进并非如古希腊时代以商品交换为动力,以国家形成为终点,而是延亘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书社或里制模式是这一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改变了村落管理的宗法血缘性质,开启了以编户齐民为基点的地缘组织式村落管理,但村落内部的宗法血缘构造一直未能终结。

第三,对早期村落经济结构的构建,本文提出,早期村落生业呈多元化的自给自足。早期村落中存在的是一种较为完全的自给自足模式,无论生活用品还是生产工具,都可以在村落内产出。而且,这一自给自足的传统又延递到中古村落及其以后的村落发展中,构成中国传统村落形态的一大特色,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对早期村落精神体系的构建,本文提出,早期村落虽然没有了重大祭祀权,也丧失了职业巫师这类文化掌握者,但它仍拥有与城邑同样的祭社卜筮活动;而且,统治者的“绝地天通”并非否认普通民众对天地神权的认可,而是要代行沟通之举。因而,城邑与其附属村落仍处在同一精神与信仰共同体中,有大量交叉互通的内容。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上层社会与民间社会、城市与村落的精神生活虽然各具特色,但处在同一精神与信仰共同体的传统一直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色。

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明起源与早期村落形态研究中对外来理论的依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术体系构建、学术范畴重构上作出了积极努力,深化了文明起源视野下的中国早期村落形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论文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23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21年第2期全文译载。该文被相关论著多有引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历史研究网、中国农村研究网、搜狐网、发现中国乡村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评介。

相关链接

山东大学获评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展示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门中敬:《行政保留研究》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傅永军:《现代诠释学类型阐论》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冯俊伟:《刑事证据分布理论及其运用》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代亮:《清初诗学思想与程朱理学》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张伟 于良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选择研究》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曲创、刘重阳:《平台竞争一定能提高信息匹配效率吗? ——基于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分析》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黄少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发展战略的阶段性演变及其理论总结》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杜泽逊:《尚书注疏汇校》(特等奖并一等奖)



【供稿单位:人文社科院 宣传部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刘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