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创业先锋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石玉峰团队: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14日 08:38  点击次数:

  \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美创新创业大赛中,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石玉峰教授带领的团队,凭借“基于压缩感知原理的复杂环境下高效影音传输系统”,在与近百支入选决赛队伍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一等奖。日前,石玉峰教授以及团队主创之一、来自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白彧博士接受了山大视点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们创意的由来,以及这次比赛的故事。

聊天聊出来的项目

  石玉峰:“你最近都在忙什么?”白彧:“我看了几篇关于压缩感知原理的文章,感觉蛮有意思的……”这是两人曾经的一次对话,也是一个“金点子”的酝酿和开始。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用在石玉峰团队的项目上再贴切不过了。当记者问起这次项目产生的缘由时,石玉峰与白彧相视一笑:“这完全是一个聊天聊出来的项目。”
  2012年,石玉峰到美国高校做访问学者期间与白彧结识。2015年寒假,石玉峰又一次前往美国访学,与白彧闲聊起压缩感知原理,碰巧两人对此都很感兴趣,互相交换看法、观点之后,他们一致觉得这方面很有研究的价值。由此,他们开始了对压缩感知原理的初步研究,同时预计了项目研究可能需要的人才。后来,在美国的一场学术会议上,他们与做底层芯片研究的华人专家孟林结识,三人一拍即合,又另外联系了其他几位学者,创建了目前这支由中、美、日三个国家的五所高校、七名成员组成的科研团队,真正开始了基于压缩感知原理的复杂环境下高效影音传输系统的研究之路。
  一次简单的朋友间闲聊催生了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项目,一群人因为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走到了一起。“起初只是因为理论和技术上的需要进行研究和合作,我们没有想过用这个项目来比赛或者创业产生其他效益什么的”,面对参赛原因的提问,石玉峰解释说,“当我们的算法有了突破之后,大家就想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实现从软件到硬件的跨越。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过大家的初心都很单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想法”。
  如果说这个项目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石玉峰团队参加中美创新创业大赛更是一次“无心之举”。说起这个项目不得不提参赛前的一个小插曲。寒假期间,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方面与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的石玉峰联系,希望他能出个项目参加这次大赛,不过石玉峰感觉没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便推掉了。不久之后,他和白彧发现他们的这个研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临时起意”转而决定参加比赛。于是,团队精诚合作花费了两个来月的时间对项目进行了“突击攻关”。直到大赛前一晚,他们还讨论到很晚,对参赛资料进行修改和完善。
  “当然,这次参赛既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对我们这个项目的一次检验,同时也推进了我们这个项目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走向实际的生产和应用。”谈起本次大赛带来的影响,石玉峰感触颇多。比赛期间,已经有多家风投公司表示有意向孵化他们的项目,这让石玉峰和他的队友感到很欣慰,同时也意识到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将是一项改变人类生活的技术

  “比如说今天青岛的天气吧,雾很大,拍照片的话看不出后面都有什么背景,但我们的技术能让背景还原,这就是去雾去噪的功能。”当被问起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以及创新性表现时,石玉峰和白彧以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为例向大家作起了介绍。原本复杂枯燥的原理,经过他们通俗的讲解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这个技术是石玉峰团队对原有压缩感知算法的突破和创新,他们首次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这一前沿理论的视音频处理的去噪算法。相比传统的算法,这个算法的好处是利用压缩算法本身实现高效压缩和去雾去噪两种功能的叠加。
  白彧以众所周知的无人机为例,谈到现有的图像处理和传输非常耗费能源、资源,使用传统算法的无人机一般只能飞三个小时左右,而且如果照相次数增多的话会与有限的供电资源产生矛盾,使得使用时间进一步缩短。相比之下,使用了压缩感知技术的无人机因为拥有更简洁的算法,在航拍过程中具有更低资源功耗,降低了自身的载重,持续性更长,同时图片质量也更高清。
  除此之外,这个项目另一个巨大的突破就在于去雾去噪的功能。谈到这点,石玉峰笑了,“使用了我们的技术之后,那些雾霾笼罩之下的画面信息都可以被还原出来”,这让人听后万分期待。
  石玉峰他们的技术无疑有着绝对的创新性和领先性,但团队并没有因此而故步自封、止步不前,他们深知“龟兔赛跑”的警戒。作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教授弟子的石玉峰,时时以彭老师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鞭策自己。他向记者讲到,彭实戈院士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数学发展方向,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创新,一直在超越自我,很快开创出以g-期望、G-期望等非线性数学期望为代表的更广阔的崭新领域,一直引领着世界的前沿研究,形成了国际上影响深远的“山大学派”。“如果我们因为现有的一点成就止步不前,那么很快就会被后来者超越。我们要避免出现龟兔赛跑中兔子因为骄傲懈怠而被乌龟追赶上的情况。”
  “我们对这个项目很有信心,我相信这将是一项改变人类生活的技术”,白彧眼中洋溢着兴奋与自信,这个严谨稳重的工程师,像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般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这项技术的神奇魅力。在团队设计中,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创新性的技术突破,硬件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前端数据采集量和传输量,从而减少前端设备的功耗;良好的去雾去噪功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前景广阔。

如何填补前沿理论与社会产品之间的鸿沟

  当前中国很普遍的一个科研现象是,拥有众多的前端理论和学术专利,却都“放在那里睡大觉”,无法投入应用进而带来真正的社会效益。这引起了石玉峰的思考。“如何填补前沿理论与社会应用之间的鸿沟,是我们需要探索的。”
  结合多年教书育人、做科研的经历,石玉峰认识到,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可以给理论研究带来极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研究更原始、更本质,也更有价值。正如艺术来源于生活一样,真正好的研究也是来自实际生活的,“不以自己原有的专业画地为牢自我设限,而是不忘初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这点很重要”。

  \
队员们在中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合影(左三为石玉峰,右三为白彧)

  和其他很多参赛队伍不同,石玉峰团队目前还没有注册公司,只是设计出了实验室产品,有待投入实际生产。“说实话,我就是一个教书的,做企业搞生产不是我所擅长”,体型瘦削、鬓角略带斑白的石玉峰对此很是坦诚,“一个好的科学家未必是一个好的企业家”。在他们的团队发展规划中,“如果有合伙人或者投资人的话,我们愿意与之合作,毕竟我们不可能离开科研创作去做产品经理、市场营销乃至企业家。”术业有专攻,坚持科研道路,是石玉峰团队清晰的自我定位。
  扬长避短才能合作共赢。从一个科研项目到创业产品再到技术落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前期理论的提出、工程师介入、后期生产的产品化和工业设计多个环节,这些不是单有学者或者工程师就可以完成的。石玉峰以蛋糕作比,“要将蛋糕做大做好,就需要发挥各自的专长,寻找合适的合伙人与我们一起完成,而不是将好东西攥在自己的手里不与别人分享合作”。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孙倩 图/杨云雷 贾宁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