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生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王炳楠:我之热爱即为我之所行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0日 09:03  点击次数:

‌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是宝钢教育奖(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中最高的荣誉之一。2024年,土建与水利学院本科生王炳楠同学获此殊荣,成为山大第七位获得此项荣誉的山大学子。走近王炳楠,一场关于热爱与奔跑的对话徐徐展开……

王炳楠,中共党员,土建与水利学院2021级本科生,班长,中国力学学会学生会员,曾任山东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之一、“大山乐学”朋辈导师。曾获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校长奖,获评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学习成绩优异,三年总成绩位列专业第一;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两项、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成长赛道金奖、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以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等国家级荣誉18项,省级荣誉24项;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一项,以第二作者发表EI论文一篇,在投SCI论文两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3项,公开4项。

在工程现场追寻科研的意义

山东大学是王炳楠上高中时的向往,高考结束后,他本来想学习医学,机缘巧合之下,学习了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

进入大学后,随着学习的深入,王炳楠逐步了解到,土木学科并非仅限于非专业人士理解的“浇水泥、盖房子”,而是在于立足国家需求,紧追科技前沿。一次,老师课堂上的一句话让王炳楠为之一振:“新时代的竞争,本质上是能源材料与信息的竞争,而研究新型低碳的土木工程材料,势必会助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这句话像是一个指引,此后,王炳楠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转向了材料方向。为了早点参与科研实践,王炳楠鼓足勇气,向张庆松教授表达了想加入其课题组的想法。大一就想加入大部分由硕博士生组成的导师课题组,让张庆松教授有点意外,他并没有马上答应。此后,王炳楠通过多和老师沟通交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科研知识,让老师慢慢认可了他的科研态度与专业能力,最终同意了他的申请。

在跟着师兄师姐学习了科研的基本思维与知识后,王炳楠开始参与课题组的科研实践,解决科研难题。在老师的鼓励下,他接触了海底隧道衬砌回填层多场多相变形-渗流耦合机理研究,以及海底隧道高耐久、高韧性、智能感知关键材料制备及协同应用技术的相关研究,并针对优化材料性能和材料配比等维度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同时积极跟随老师到工程现场了解情况。

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做实验是一个艰苦且长久的过程。王炳楠几乎将所有可以支配的课余时间都用来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很多时候,他都是上完一天的课,坐傍晚六点的校车从兴隆山校区到千佛山校区,进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十点再坐校车返回。在参与一项国家级项目时,他和团队成员围绕“海底隧道高耐久高韧性智能感知关键材料的制备及协同应用技术课题”进行了技术攻关。在进行海底隧道施工时,磷酸镁水泥成本过高,但如果采用低品位磷镁材料,性能效果又比较差。所以,王炳楠和团队成员对低品位磷镁料的杂质采取了一些改性手段,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它的性能。“我们讨论了制备低成本、高性能无机非金属胶凝材料的可能,选用有杂质的材料,降低采购成本,但是通过加入聚丙烯酰胺等一系列外加剂和杂质离子进行反应,提高了材料的强度,性能更高。”课题攻关时,他们进行了数百小时的实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王炳楠还记得,他们在寒假留校进行实验攻关,努力了十余天,最后在进行流态固化土的测试时,测出的数据还是不能满足预期,前期的努力全部作废。类似这种实验失败的时候还有很多。谈到这里,已经“身经百战”的王炳楠说:“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来调节,并且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分汗水一分收获。长时间泡实验室的认真投入与钻研创新让王炳楠收获了多项科研成果:参研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2项,担任项目负责人主持重点支持领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以第二作者发表EI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审公开4项……

王炳楠说,大学以来,自己最佩服的就是像李术才院士那样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工作者。他还记得,大一的时候,李术才院士本来要给他们上新生研讨课,但因为某地突发突涌水灾害,课程临时更换了老师,李术才院士带头深入一线解决问题。这件事情让王炳楠深刻认识到了科研服务工程现场的重要性,也立志要做勇于攻关、助力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工作者。

如今,王炳楠的专利成果也被应用在了一些工程现场,这让他很高兴,也感觉很有意义,他说,当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时候,科研的魅力也在自己面前徐徐展露出来。谈到自己的心得,王炳楠认为,在科研的道路上,不仅要有创新意识,最重要的还是要沉下心,阅读文献,发现创新点,并且积极地开展实验。“其实最重要的是怀着一颗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去研究,这样就可以逐渐培养起自己的热爱和追求。”

乐于分享的“双创”达人

王炳楠是“双创”比赛的常驻选手,也是获奖达人。在自己感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带来的收获的喜悦的同时,他还结合自身经验,热心分享着自己的参赛经验,把“双创”的火种努力传递下去。

谈起自己参赛获得的十多项国家奖项和二十多项省级奖项,王炳楠说,双创竞赛的根本目的是让参与者磨炼创新意识和对社会痛点的敏锐洞察力。无论比赛大小,他都将其看作是思路的打磨和逻辑的锻炼。虽然在参加“双创”比赛和学习科研的过程中,平衡时间是一件比较累的事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发现这种充分利用时间、积极拓宽自己的感觉特别有成就感,也很值得。

比赛中,为了做好一个项目,材料和实验数据经常会经历数次迭代。“有时候也会被无数个修改意见压到想要‘摆烂’,但是回头看看,已经走过来这么多步了,那也不差再走几步。”每参加一次比赛,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以职业规划大赛为例,参赛经历让他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更加明确,也使他的努力方向和前期努力成果得到了验证。“我觉得这个比赛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人明确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这也是职业规划的魅力所在。”此外,多次参赛经历也让他的领导力、协调力、逻辑能力得到了提升,“锻炼了了答辩技巧、沟通交流方法、团队协作能力,最重要的是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成功绝不是一个人、一段时间的事,是很多人、持之以恒的事。”王炳楠将大学遇到的好舍友、好朋友、好师兄、好老师视为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他说:“我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所有人的帮助。”所以,他也愿意积极开展经验分享和竞赛指导。作为“双创”讲师团讲师,他曾先后开展“双创”讲座30余场,对有意向参加“双创”比赛或者投身科研的学弟学妹进行长期跟进与指导,对点单项辅导超70余名同学。

“赠人玫瑰”的过程中,“余香”同样回味悠长。有一次,王炳楠指导一个2024级新生组成的队伍参加节能减排大赛,经过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奖项,但没有进入最后的总决赛。开始,王炳楠觉得很不好意思,但当学弟学妹们一起来感谢他的时候,他忽然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把“双创”精神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通过大赛接触科研并能由衷地享受收获的快乐,“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充满意义的”。

爱玩儿的“好奇宝宝”

在舍友和朋友们的眼中,王炳楠是个很爱玩儿的好奇宝宝。看到学校举办的各种课余活动,比如热闹的草地音乐节、激烈的体育比赛、新奇的环兴隆山跑步活动,他都爱去凑个热闹。游乐园、密室逃脱、剧本杀、潮玩社,各种各样的小吃店,也是他和朋友们的“打卡”地点。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玩儿微恐的密室逃脱,朋友们打趣他,“蹲三分之一、跪三分之一、爬三分之一,是他‘又菜又爱玩儿’的生动表现。”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这也太神奇了”“这也太浪漫了”。时间久了,大家都被他身上这种对生活的热忱和乐观的心态所感染。

王炳楠认为,在课业压力大的时候,仍然保持每天的清晰规划,寻找适合自己的节奏,“平衡好学习与生活,即使有困难的时光,也可以顺利渡过了。”

学习与科研的挑战、竞赛时的付出与收获、助人与参加活动时的开心,交织在一起,共同绘成了王炳楠丰富多彩的大学时光。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有了目标,只要肯努力,你就一定可以接近它、实现它。”这是王炳楠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总结。

未来,他将继续矢志不渝地朝着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目标努力奋斗,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联系起来,在岩土工程领域中做出自己的突破与贡献。

【供稿单位:宣传部 土建学院    作者:张丹丹 郑书一 周末 韩怡雯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林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