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生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山大面孔 | 青春赛道上的奔跑者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3日 12:00  点击次数:

编者按: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重视青年、关心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为广大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了无限的动力。

青年是朝气蓬勃的、热烈的,他们用执着、赤诚、热爱、奉献书写着无悔的青春。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山大面孔”栏目组聚焦几位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的山大青年,通过他们,讲述山大青年的多彩青春梦想,展现他们志存高远、勇于追梦的青春热情。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

山东大学国旗护卫队队长陈海宾是来自历史文化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的他,在高二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军旅文化和部队生活。同年的10月1日,在观看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之后,他就对三军仪仗队和国旗护卫队的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暗自下定决心,要在进入大学之后实现自己的梦想:加入国旗护卫队。

来到山大后,他的梦想终于实现,成为国旗护卫队的护旗手。三年来,他不负学校的期望,不负护卫国旗的使命,一次次带领队员顺利完成升旗任务。从最基础的持枪护旗到后来的肩扛国旗,校园里这个引人注目的黝黑面孔一直在守护着这面鲜红的五星红旗。

2021年的10月15日,陈海宾和他的队友们采用了国旗护卫队建队以来最大的升旗规模来迎接山东大学百廿校庆这一天的升旗仪式,这也成为他护旗生涯中难忘的一次回忆。他还回忆起有一次在雨中擎旗的经历,“我们在雨中高唱着《国旗护卫队队歌》,高唱着《祖国不会忘记》”。那一刻,雨水、汗水和泪水在他的脸上交织着,他用行动诠释了“我是如此地热爱这面国旗”。

现在的他,早已习惯了每周一早上五点半就起床,无论当天是否参加升旗任务,他都会去大成广场观看国旗护卫队的升旗并进行经验总结。“相比起内心对于国旗坚定的信念,每周日日常训练的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从大一到大三,他已完成了数十次的升护旗任务。从最初的紧张到现在的自信,陈海宾从国旗护卫队这个大家庭里收获了许多。听着《义勇军进行曲》,护卫着国旗缓缓升到旗杆顶端,在这支队伍里,在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他找到了“热爱”这个词的全部意义。

在车轮上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我们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2022年暑假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以下简称车协)的远征,会长朱思羽说,“感觉自己的大学生活太平淡了,就想做一件很牛的事。” 沿着长江黄河、翻越秦岭戈壁,两千多公里的骑行路途的背后,是疯狂的骑车训练体能,为骑行这件事,她几乎付出了所有的课余时间。在不久前的社团评选中,车协作为唯一一个五星级的运动类社团再次走进师生的视野。“大家都不带一点功利心,纯粹是因为喜欢、热爱,所以聚在一起”,和别的运动不同,跨上一辆自行车,可以到达任何地方,不囿于校园,而是更多地走到社会中去。远征中遇到的银川古尔邦节幸福的人群,闲暇时跑去找的藏在济南小巷子里的美味面馆,尽在车轮上不一样的世界里。

暂停了三年的黄巢篝火骑行终于在今年按下了重启键,朱思羽作为这个两天一夜百余人出行的活动总策划,“那几天事情多得快崩溃了”,探路、物资、住宿……万事俱备后,她还想着队员们一早起床时能喝上一口热乎的,于是早早起来给大家热牛奶,“热爱,所以想把这件事做好。”拼尽全力翻上的山头,粼粼湖面迎面的春风,“跟车协待在一起,我是最舒适的、自由的、随性的,放下所有顾虑,甚至像个野人,那是真正属于我的部分。”

“某天清早我拎着头盔要去骑车,碰到同学夸我真有活力,我想,可能真的是骑车给我带来的朝气。”朱思羽永远不会忘记2022年夏天远征时每个清晨听到“出发!”时的勇气与期待,她是一个人,又是一群人,为着共同的信念和梦想在旅途中奋勇前进。“当我拿着火把点燃黄巢篝火的那一刻,火呼一下子燃起来,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觉得一切都值了。”今年夏天,向着东北,他们即将再次出发,去征服山川湖海,继续在中国大地上书写着山大青年的热血青春。

3年,4个城市,6份实习经历

济南、北京、上海、杭州——这是即将毕业的文学院本科生赵烨玲从大二暑假至今实习过的城市,短短三年时间,她在兼顾学业的同时收获了6份实习经历。

赵烨玲在网易实习的合影

大二时,身边的同龄人大都有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和目标,而自己除了学习没有什么其他的技能,对于“如何走向工作岗位”的了解更是一片空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试看呢?”靠着一股冲劲,她向多家公司投递了自己的简历,在济南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段实习经历。如今大四的她回忆起当时的选择,认为每一段经历都使她有了新的成长。当她发现身边很多朋友、同学都对“就业”非常迷茫,她开始向大家分享自己实习积累的职场经验,主动联系组织了一些分享会,还将目光聚焦在“女性就业”话题上,希望能让更多人少走弯路,勇敢试错,不断思考,不断提升,大胆实现“自我”。

“自己去尝试、挑战,去积累本领,这些经历和收获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是会一直陪伴着你的。”赵烨玲坚定、自信地说。

“我的公益梦想,是让孤岛相连”

当基础医学院本科生李雅轩回溯自己始终坚持志愿活动的精神动力时,她提起自己的公益梦想——“有人说人人都是孤岛,可能我更想温暖他人。”

这个梦想扎根于她的成长经历:从小学起就投身于各种志愿活动,把“有一份力,发一份光”当作自己的“习惯”。这个梦想也因自己收到的温暖而坚定:初中时父亲长期不在家,社区的关爱为自己克服了很多困难。把自己受到的关怀传递给别人,这是“爱心的正反馈”。

李雅轩目前担任山东大学唐仲英爱心社社长,在这个平台上,她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策划了30多场志愿活动。她印象最深的是“晚安故事”有声读物活动——全校两千多位志愿者为偏远地区孩子录制伴睡故事,利用“云志愿”的形式打破参与活动的时空限制,让更多志愿者切实投身于公益,也让更多孩子能“枕着故事入睡,在梦里遇见彩虹”。

每个人在活动中都只是小小的一环,但环环相扣,却能将孤岛相连。未来,李雅轩也将坚持她的公益梦想,做好自己这一环,用爱心和脚步写好“志愿者精神”。

投身双创,是兴趣,也是梦想


右一为董志超

机械学院本科生董志超与双创的故事始于大一,并完整地贯穿他本科的四年时光。目前,他已经成长为机械学院双创基地的学生负责人。在他眼中,基地不仅是他们开展科研的场所,更是他们共同进步、落地灵感的“梦想之家”。加入基地后,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参加基地开设的系列创新宣讲课程。在这里,董志超参与了“手持式”手术机器人的初创项目,和来自机械学院、控制学院、电气学院等不同学院的本科生,不断进行着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经经历了项目中“手持式”手术机器人的四期迭代。他们希望能助推手术机器人达到普惠应用,为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贡献青春力量。

本科毕业后,董志超将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虽然未来的研究方向还没有最终确定,但他坚信,科研的答案永远都是在尝试中摸索出来的,他会继续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志愿服务中体味知行合一的理念


左四为房润福

管理学院本科生房润福是山东大学学生小树林支教调研团的团长。他说,走进志愿服务,始于满腔真诚,乐于助人。从大一到大三,他是百廿校庆大型活动的志愿工作者;是疫情期间仍坚持线上支教的核心骨干;是学院志愿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者;也是疫情期间校园里的“红马甲”。

担任支教团团长期间,他守正创新,改革社团机制,再现了支教团的生机与活力。房润福一直很喜欢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念,也不断在实践中参悟这句话的道理,也许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奔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的原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为志愿服务“用爱发电”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自己的擅长之处,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

对新加入支教团的“小树苗”和或许对加入志愿服务还有所犹豫的学弟学妹们,房润福想说:“喜欢就大胆去尝试,没必要顾虑太多。志愿服务就是点滴善意汇聚成流,终成汪洋的。”

传承优秀的梅花拳文化是一生的事业

自大学军训时被梅花桩武术协会的表演吸引、选择加入,到现在已经六年有余,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波也从崇拜武术的“萌新”成长为协会的带拳负责人。

“不去练拳,流水的时间也就那样过去了”。作为协会会长和带拳负责人,陈波自2018年起开始带领师弟师妹们学文理、习武功。武术训练1.5小时/天、文理学习2次/周、周末集训1次/周……他说:“练拳不仅带给我健康的体魄和自信从容的心态,拳法与文理的习练也让我更有逻辑与章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架子、行步、成拳、擒拿、器械,他享受着从一步步习练到手把手教拳、心连心传承的身份转变,风雨无阻地坚持着传统文化学习和武术锻炼,争做有能力有武德的梅花拳传承者。

侠之大者,当为国为民。“要让更多人去认识、学习和传承梅花拳这种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它背后的精神。”六年多来,作为一名武术传承者,陈波不忘初心,一直在坚持发扬着这项文化遗产,努力实现着将个人身体健康与专业技能提升同提高文化软实力相结合的目标。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临近毕业,陈波说,在继续坚持梅花拳学习锻炼的基础上,自己也要去做那个小火星,去点燃一片新的天地,让更多人认识和学习梅花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以竞赛检验研究能力,在团队中不断提升自己

在今年“中国光谷·华为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在张海霞老师的指导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傅春磊所在的“Just Water”队斩获全国一等奖。

这次比赛不仅仅是一场对脑力劳动、智力能力的挑战,同时也是身体素质的考验。在为时四天三夜的比赛中,傅春磊和其他两位队员分工明确,各自攻坚又互补互助,构建了相应的传染病预测模型和基于物资储备位置、数量以及交通运力的物资发放点部署模型,模型在保证了居民的日常物资需求的同时,有效防止了疫情的扩散,为后疫情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与防疫措施相关的题目时,傅春磊说:“当初参赛不仅是为了检验和展示我们的研究能力,我们更想借助参赛机会,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贡献。”在这次竞赛中,他在团队中发挥着“粘合剂”的作用:先是和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同学们联系起来组成队伍,而后促进团队沟通,让大家对彼此的科研领域更加熟悉,助力团队融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参加竞赛对于傅春磊与诸多科研人来说,是他们日常科研生活之外的“调味剂”。在正常推进研究项目的同时,他希望在与其他团队的竞赛中反思自身科研项目的不足与可改进的地方。“其实没有很重的功利心,我们更希望这是对自己科研能力的检验。”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张丹丹 杨航骁 张辰萌 程思雯 郑劭雯 刘纾言 马艺荣 魏若斯 苑永楷 崔添 夏郗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万广远  】

相关推荐: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