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师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方向引导者、学习精神的“点燃者”,他点燃了我们对专业的好奇与热爱,点燃了我们主动探索的激情,点燃了我们团队协作的智慧,也点燃了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勇气。”
“他上课最大的特点是特别注重与学生互动,在他的课上,我们不是被动接收内容,而是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在完成任务、创造作品的过程中学习,收获特别大。”
“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他的课堂,都像太阳一样温暖、有活力。他批改作业特别认真,会把优秀作业整理成优秀作业集,方便我们课下对照改正。”
学生们口中交口称赞的魏老师,是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魏雪松。他平时习惯穿浅色衬衫、背黑色双肩包,特别富有青春气息,他的脸上常挂着富有亲和力的笑容,说话时语速较快,像是迫不及待想把心中的想法说给你听。

在今年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现场赛中,这位对教学有着天然喜爱的青年教师带领团队斩获全国一等奖,取得山大在该赛事上的最好成绩。
从2018年心怀忐忑初登讲台,到成为学生们称赞的教学好老师,从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的好奇到问鼎全国赛事的从容,短短数年,凭着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与全情投入,他不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突破,更在青教赛、教学创新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屡获佳绩,将赛场收获转化为课堂养分,书写了一段青年教师深耕教学、追求卓越的成长篇章。
魏雪松,中共党员,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负责人。曾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图学与机械课程示范教学与创新教学法观摩竞赛课堂教学和微课教学赛道双一等奖、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类精品微课比赛一等奖等奖励23项。以负责人或骨干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9项。
课堂讲得过瘾,学生学得起劲儿
登台讲课这件事,对魏雪松来讲并不陌生。十四岁那年,英语成绩优异的他曾走上讲台为全班同学讲过英语知识。拿着粉笔站在讲台中央的那一刻,紧张感突然被一种奇妙的成就感取代。“那两次登台没讲够,”他笑着说,“原来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是这么过瘾的事。”
2017年12月,魏雪松入职山东大学,2019年开始为本科生讲授工程制图课程。这是工程领域的基础核心课程,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思维与能力,因对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被学生们视为“挂科重灾区”。魏雪松丝毫不敢懈怠,一节2小时的课程,他往往要用心准备四五天的时间。“我最注重的是让他们理解整个学科的逻辑,帮他们建构思维体系,而不是局限于具体的知识点。要给他们一条根本性的线索和抓手,这样他们才有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魏雪松说。此外,他还特别注重课堂互动,坚持每节课必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们活跃起来”,他还会设计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小组“招标竞标”活动,模拟工程实际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课堂效果很快显现了出来。学生们都很喜欢上魏老师的课,因为“上课有活力、有生命力,能牢牢吸引我的注意力”,“用身边简单的物件就能把复杂的模型原理讲清楚,特别容易理解”,还有学生说,魏老师的课堂重塑了他的学习模式,锻炼了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这些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也让他在学习其他课程时更有信心、更有方法。
每个学期,魏雪松都会多次收集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看看他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感受能不能衔接上,哪些地方没达到效果,哪些地方超出预期,这些都是他后续进行教学调整与课程改革的依据。
经过系统地实践探索,魏雪松慢慢摸索形成了“探案式教学-招标式研讨-角色化实践”三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如今,除了制图课程,魏雪松还承担了多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任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一是要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把零散的个人经验系统地提炼、升华,这需要下功夫,不能只靠“灵光一现”;二是要在心里“内嵌”一个观察员的视角,不能只沉浸在课堂的“过瘾”里,还要做好复盘和记录,特别是学生的反应,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形成证据链条,证明教学是有效的——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创新落到实处,而不是空泛的演绎。

课堂外,有时候学生们会亲切地称呼他为“松哥”,在专业学习、论文写作、未来规划等方面遇到困惑,都会找他聊聊,他总会像朋友一样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们答疑解惑、理清思路。因着这份信任感与情感纽带,现在上课,魏雪松也不会像刚开始那样担心课堂互动环节会冷场了,课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像水流流过石壁般,自然、流畅,激发出阵阵清脆回响,合奏出师生双向奔赴的动人乐章。
一年战五赛,七获一等奖
因教学效果突出,2019年,魏雪松被学院推荐,第一次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心准备,最终获得工科组校二等奖和“青年教学能手”称号。这次比赛让他认识到参赛对系统提升教学认知和教学水平带来的益处。
2021年,他再次参加校青教赛,拿下了校一等奖并通过学校遴选赛获得省赛参赛资格。2022年,省赛的复赛阶段,魏雪松研习了OBE教学理念和BOPPPS教学模式,以新理念为指导重构学习目标,系统性推进教学体系革新,陆续完成了20节课的打磨。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长达7个月时间的高强度、系统性的备赛,最终获得了三等奖。
魏雪松对比赛成绩并不满意,他说:“这次比赛,使我真正认识到山外有山,认识到教学能力的提升永无止境。”为了证明自己是“合格的、有潜力的老师”,2023年,他先后报名青教赛、教学创新大赛、山东省创新创业类微课比赛等五项重要赛事。他总结过往经验,重点弥补教学设计、教案打磨等理论短板,在做好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赛。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深夜、无数次推倒重来的打磨,最终换来了丰硕成果——青教赛省一等奖、教学创新大赛省一等奖、创新创业类微课比赛省一等奖,还有两项制图类比赛全国一等奖,加上校级奖项,一年斩获了七项一等奖。
再次回想起2023年的参赛和备赛状态,魏雪松说,那时候非常想证明自己,不光是为了成绩和荣誉,更想证明自己在教学这方面是可以做到优秀的。
以赛促教,从“和别人较劲”,到“和自己较劲”
2024年底至2025年8月,魏雪松再次站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舞台,向全国赛冲击。与以往“和别人较劲”、证明自己不同,这次他更想“和自己较劲”,超越自我,以赛促教。
八个月的备赛周期漫长且艰辛。由省赛到国赛历经数轮选拔,挑战不断升级。这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1308所高校的12.7万名教师参加,要想脱颖而出,就要拿出具有全国引领和推广意义的教学创新成果,树立课程“新标杆”,同时,还要结合“四新”建设要求,提炼课程亮点,体现先导性和预见性。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魏雪松不断打磨参赛内容、练习讲课技巧,他夜以继日修改参赛资料,在宾馆电视上播放PPT辅助演练,在大巴车上边闭目养神边默念脚本,“过程痛苦却充实”。最终,他的《工程制图实践》课程凭借鲜明的教学创新特色和扎实的教学实践成果,经过网络评审和现场评审的层层筛选,在基础课程副高组中斩获一等奖。
结果公布时,与2023年拿首个省级一等奖时的激动狂喜相比,魏雪松这次平静、淡定了很多。“今年更看重超越自己,对奖项反而没那么强求。”这场“和自己较劲”的征程,让他对教学的理解更进一层,他说:“这次参赛经历如同一束穿透云雾的强光,使我对教育者的初心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教学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我们怀揣热忱、坚守讲台,更需要紧跟国家战略、深耕教学研究。在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创新的种子自会悄然萌发、茁壮成长。”

一次次的比赛也像一面面镜子,让魏雪松不断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前,他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关心学生有没有听懂学会,课堂效果好不好。通过教学比赛,他认识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不能只听学生说,还要通过课堂实践、测验、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做全方位的考核,他将这些一一加入了课堂教学实践。
谈到近期的目标,魏雪松说,正在好好打磨手中的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希望以后能拿到国家级的。“最终目的,还是想通过比赛和课程建设,形成更系统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反哺课堂,让学生能真正受益。”
卓越教学,源于热爱,成于用心
“热爱讲台是前提,唯有用心耕耘,教学这条路才能越走越远。”
魏雪松在教学中付出大量心力,也收获了很多课堂上的小骄傲与成就感。有位材料学院的学生,每次上课都特别专注,参与互动也特别积极,她在手绘尺绘作业中画的图,标准得像打印的,她的制图课最终成绩是98分。“学生这么优秀,对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也督促着我不断进步。”
还有一位学生,平时特别内向,不愿意上台参加互动。整个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多次登台,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第一次,学生低着头抗拒上台。课下,魏雪松找他聊,发现他的方案其实很好,只是怕上台。于是,第二次轮到这位学生上台时,魏雪松替他讲解PPT,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方案被认同。第三次,上半场学生上台自己讲,魏雪松帮他答辩。最后一次,学生上台,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魏雪松说:“教学中的幸福感有很多种,帮助学生走出舒适圈,看到他们的自我突破和成长,这种幸福感尤为强烈。”
什么是好的教学型老师,魏雪松在实践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是热爱教学,能够扎根课堂,持续地投入;第二是要有教学悟性,教学创新是根本能力,要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想法,经过检验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成果;第三是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把创新成果还原成生动的课堂活动和讲授内容,点燃学生追求卓越的火焰。
为了成为这样的好老师,他从未停止“充电”:从课堂中获取学生反馈和实践经验,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培训学习最新的教学理论、前沿动态以及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同时,通过教学大赛、课程项目和撰写教研论文反哺课堂教学。他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进化,教育领域的竞争日驱激烈,唯有秉持持续创新的理念与精益求精的追求,才能回应时代不断提出的崭新命题。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魏雪松常以山东大学的校训来诠释自己的从教之路。“学无止境”意味着教学创新永无终点,唯有持续精进,方能与时俱进;“气有浩然”则象征着躬耕教坛的理想信念,指引着自己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不忘初心,始终坚守。
未来,这位“教学追梦人”将继续带着信念、勇气与智慧,在教学成长之路上继续前行,与学生一起追求卓越,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流人才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