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载扎根先进制造领域,他用科研回应国家之需,师者、学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融合,始终以奋斗诠释使命。学术探索、育人实践、学科建设,怀揣“制造强国”的初心,他在奋斗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他,就是2025年山东大学“最美奋斗者”刘战强教授。

刘战强,现任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副校长、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省重点人才工程特聘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制造科学理论与切削刀具技术等研究工作,突破高速切削温度规律曲线等国际难题,研究成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多项。
初心如磐,学者胸怀
刘战强教授的学术之路,始终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最初选择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源于研究生导师艾兴院士等前辈的治学态度和科研情怀;国家机械制造业对于技术突破的迫切需求,让他下定决心投身其中。团队研发的高速加工技术、高性能加工刀具等成果切实解决了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飞行器制造等国家重大难题,更让他坚定了深耕决心。
刘战强教授说:“‘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这是我们这一代科研人的初心和使命。”他曾率团队花了十多年时间刻苦钻研,最终攻克切削加工领域的“萨勒蒙温度曲线”难题,解决了关键零件加工效率低、加工质量差的难题。

“科研不能只在实验室里‘纸上谈兵’,得扎进产业里,解决真真正正的技术难题。”刘战强教授团队的技术转化案例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团队在研发“复杂零件高效智能加工技术”时,实验室的工艺、刀具到了工厂常“水土不服”,团队经过反复调试优化才突破困境,这项技术最终成功应用于山东冰轮集团制冷压缩机制造,拿下202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育人为本,师者担当
在刘战强教授看来,“搞科研”和“上讲台”能相互成就。做科研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问题和成果,把这些带到课堂上,学生就能学到“有用的真东西”;而教书时和学生的交流,也常常能为科研带来新的思路。
他认为,一堂“好课”需满足“愿意听、听得懂、用得上”三个条件:既要创新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又要让内容紧跟时代,比如将人工智能、AI工具融入教学。“老师得先主动学习新方法,将最新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这是他对教学的坚守。
对刚入学的学生,刘战强教授传授的“第一课”是“立大志、肯坚持”。他告诉学生,做科研要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得有“坐冷板凳”的耐心。比起“天赋”,他更看重“态度”,正如古人所言“奇伟风景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科研探索未知,唯有坚持能有收获。
针对工科学生需兼顾理论与实践的要求,他与同事摸索出“本硕联动、双导师制、赛课一体、研产贯通”的育人模式,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激发创新思维。在这样的育人模式指引下,学生们经常提出许多奇思妙想。曾有学生受“羊肉片冷冻后易切薄”启发,提出“表面改性冰冻辅助切削新技术”,并开发系列新工艺与装备,这种创新性思维让刘战强教授印象特别深刻。

从青年学者到学科带头人,再到学院院长、校区副校长,角色转变中最难的是平衡科研与管理。对此,刘战强教授总说要感谢领导、同事们的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努力。工作中,他把握好大方向、定好总目标,再把任务分解后交给团队里的每个人,给大家足够的空间发挥特长,力求实现“1+1>2”的效果,让个人工作的平衡与集体的发展拧成一股绳。
破浪前行,舵手领航
作为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掌舵人”,刘战强教授针对现有发展短板,规划清晰:聚焦低空技术、智能装备交叉领域;与企业及科研单位合作办实验班;改革教学,探索“大类招生-书院培养-分阶段成长”模式;围绕国家需求“抱团科研”,建高水平平台。未来,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瞄准国家急需的低空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力争实现“从弱到强、出尖出锋”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谈起学院学科建设,刘战强教授提出,核心目标将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人才强院和学术兴院三大核心任务,锚定“三年阶段突破、十年整体跃升”的发展路径,未来3-5年,打造出低空技术与智能装备领域的创新生态,建成有特色的新工科示范学院;到2035年力争把低空技术与工程建成一流学科,为国家培养更多技术创新人才。
为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刘战强教授提出,学院将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发挥资深教授“传帮带”作用,组建跨学科团队。同时,他也给青年教师提出了发展建议:要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紧跟国家需求定目标;既要上好每一堂课,也要紧盯行业前沿做科研;多和同行交流合作,主动拥抱跨学科交叉研究;平衡好工作和生活,保持长久的战斗力。
精神回响,奋斗未央
“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获评2025年山东大学“最美奋斗者”荣誉后,刘战强教授首先想到的是“责任”。他说,会带着“归零心态”继续努力,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上多做实事,用行动诠释“奋斗者”的真正含义。
在他看来,“奋斗者精神”和山大“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一脉相承。“学无止境”讲的是要一辈子钻研知识、追求真理,“气有浩然”强调的是要敢担当、有操守,而“奋斗”正是这两者结合的桥梁。
展望未来,他的目标很清晰:科研上,要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推动更多技术落地应用;教学上,要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课程体系,打造出一批一流课程;管理上,要完善学科融合机制,给青年人才搭好成长的“阶梯”。“这些目标都围着‘强院兴校、扎根实践’转,靠一个人不行,得靠团队一起拼,让教学和科研形成良性循环。”
执科研之笔绘强国蓝图,秉育人之心筑成才阶梯。奋斗不是孤行,而是点亮更多人前行的火把。未来的征途上,这份“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终将在更多山大人接续逐梦的脚步里,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