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生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王大珩光学奖获得者逄驰:那一束光,舞动着梦想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24日 08:00  点击次数:

“怎么说呢,应该是一种天生的喜欢,我觉得激光特别像大自然的极光,特别特别美,记得第一次在漆黑的实验室看到一束绿光的时候,我就觉得那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谈起自己的专业,逄驰显现出一种难得的“孩子气”来。

逄驰,2020年“王大珩光学奖——学生光学奖”得主,物理学院光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超快光学、等离激元光学和集成光子学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研国家及省项目三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8篇,有三篇论文被Small、Nanoscale及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选为封面文章。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山东大学科汇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共5次,曾赴日本北九州参加第28届MRS-J年会,展示个人科研成果,赢得了该领域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在全国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博士生论坛中,获得优秀论文奖等奖项。目前通过CSC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计划,在德国德累斯顿莱布尼茨固体与材料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

寻觅远方“极光”:热爱不息,静待花开

逄驰对于激光的“偏爱”是由内而外的,她的微信头像便是几束相交的绿色激光,很简洁有力又富有科幻的美感。逄驰主要研究的是超快光学、等离激元光学和集成光子学,通俗来讲,就是用一种叫做离子束的技术将各种离子在很高的能量下轰击到一个材料上,在这些离子进入材料并形成纳米颗粒后探测其光学性质。在众多光学性质中,逄驰主要研究的是其非线性变化,这些研究与新发现可以大大改善激光器的性能,使激光器更精巧,最后应用于精密加工、医疗等方面。

寻觅激光的过程是寂寞难熬的。刚上研一的逄驰还是新手,由师兄们手把手带着磕磕绊绊地摸索。随着师兄们陆续毕业,她也在慢慢学着独自成长,在导师的提议下,她尝试了第一次独自调光。调光是个细致活儿,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每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隐藏着无数激光的波动。既要长期耐心守望观察 ,又要时刻专注警惕。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候都得待在实验室里,一天、两天、三天……每一步都充满希望却又不知何时是个头,有一次,寂寞无聊的实验终于让她情绪崩溃,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大哭一场。但是平复完情绪,实验还是要继续,她耐住性子继续守在仪器边,重新投入新一轮的调试、观察。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她调试出了第一束激光,亲眼看到 “惊喜”的她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如今回忆起来,仍然觉得历历在目。

这一次难忘的体验越发使她意识到,从事科研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过硬的专业技术,更需要过人的意志力和耐力。正是这种磨炼出的耐心和信念,使她在一年的论文“空窗期”里仍能不疾不徐从事科研,最后带着八篇高质量论文“强势归来”,一举拿下国内光学领域学生阶段的最高荣誉之一——“王大珩光学奖—学生光学奖”。逄驰记得那段时间她趁着假期忙里偷闲和朋友们外出度假时,仍是笔记本电脑不离手,被朋友“吐槽”是个工作狂。火车上、宾馆里,她随处都在抠出时间修改文章疑点,凌晨还在记录自己的灵感和反思,力求做到完美。其实逄驰心里隐隐明白,学术科研急不得,自己手里同时进行这么多项目,慢才正常,这是一个沉淀积累的过程,知道自己在进步,就安心地一往无前。

逄驰的研究内容属于领域内非常前沿的方向,是亟待开发的广阔天地,而这也意味着她会面临很多未知与挑战。“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或许正如逄驰本人所言,之所以会爱上那迷幻而充满魅力的激光,是因为寻找到光的那一刻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所以甘心在暗夜中慢慢摸索,静待远方的“极光”。

幸有漫天星火:良师相伴,益友随行

提起恩师陈峰教授,逄驰说的最多的词是感谢和感动。陈峰教授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强调要“加强执行力以提高效率”,他以身作则,“绝不把学生的时间浪费在自己手里”,只要没有外出的任务,陈峰教授总是组里第一个到办公室,确保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找到他。在陈峰教授的言传身教下,逄驰做事也十分干脆利落,时间意识很强。硕博连读期间,逄驰的生活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一直在改审稿意见,只要任务来了,逄驰总是会先放下手头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一头扎进科研里。有时是在旅游的班车上,有时是在做实验的空档,有时是奔赴某场会议的路上。“我做事就是不喜欢拖,反正事情来了就会忍不住一直想,倒不如赶紧处理好。”逄驰说。这样强大的执行力使她在密集投稿的日子里不至于手忙脚乱,上一篇可能刚修改完,下一篇的审稿意见就来了,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除此之外,陈峰教授在学术上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也让逄驰底气倍增,“无论是大方向的指导还是一些细节,陈老师总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回应。有时候他会帮我们改论文一直到晚上11点,这让我非常感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让逄驰觉得,在科研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自己并不孤单。

陈峰教授不仅是逄驰学术上的老师,也是她的人生导师。曾有一次,她误把别人进行到一半的实验材料当做试验品,知道自己的失误后,她极度后悔自责,忐忑不安地等待陈老师的批评,但是陈峰教授却始终没有批评她。直到她出国前去和恩师道别,陈峰教授才半调侃地提起这件事,叮嘱她到了国外要更加细致谨慎。这样开放、鼓励、包容的态度始终是她不断开拓探索的坚强后盾。

逄驰在德国留学的地方属于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导师陈峰教授常常给她发信息提醒她要注意自我防护。提及在德国的留学生涯,逄驰的第一句话便是:“我在德国的生活完全是靠着陈老师的精神支撑的。”

目前,逄驰正在德国德累斯顿莱布尼茨固体与材料研究所学习。德国人生活节奏比较慢,一般到下午四五点就看不见开门的店了,逄驰所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也不例外,下班时段,在实验室基本上见不到本地人的影子。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这么一群人,一如既往,最早进实验室,最晚出办公大楼,半夜十二点实验室仍是“灯火通明”,他们像在国内一样,按照自己的科研节奏,朝更高更远的目标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现在国外能看到的最勤奋的学生是我们中国人。国外开展研究和国内最大的不同,是他们节奏太慢了,远不及我们有效率”,逄驰的语气里藏着点微不可察的骄傲与自豪。在国外遇到这些志同道合者,让她觉得很感动,她说:“他们给足了我底气,有了这种精神和自信,无论未来去到哪个单位,接触到什么样的人,我都能毫无畏惧。”对于这个追光少女而言,这些良师益友就像是漫天的繁星,无论什么时候抬起头,都能携着满身斗志,获得继续向前的力量。

成为自己的光:人生在世,奋斗不止

“目标明确,做我所爱”是逄驰一直以来的追求。从本科起她就热爱着自己的专业,始终保持着全系第一的成绩,并如愿保研至山东大学。那时候,为了追求专业梦想,她要求自己必须保持优异的成绩,同时根据未来读研的需要有意识地争取磨练技能的机会,而这样“拼”的代价便是舍弃数不清的双休日与节假日,婉拒众多明明很心动的团队活动。硕博阶段,逄驰改变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步伐,不再仅仅埋头苦读。在首次出国参与的第二十八届MRS-J年会上,她学着安排出行事宜,负责了随行老师与整个团队的出行与安置工作,为此还专门熟悉了日语,除了关注科研项目,整趟行程下来,她记忆最深的是日本人的严谨认真,并以此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对科研的严谨负责。

最近,德国受疫情影响,大多数餐厅和食堂都关闭了,逄驰只能学起了烹饪,“我最近发现烘焙还蛮有意思的,哈哈,没想到出来留学,连厨艺都锻炼了”。那个坚持奋斗的逄驰还在不断朝着光的方向进发,只是追光的过程中的经历更加丰富多彩,就像一只萤火虫,在找光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对于此次获奖,逄驰说:“人生在世,奋斗不止。一个人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是需要鼓励的,得到这个奖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我的奋斗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我在奋斗中是有收获的。但这只是对过去那个很努力的我的肯定,路还要继续走,我还要加油。”

逄驰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能有机会看一次大自然的极光”。很久很久以前,逐光是人们的本能与信仰,然后,人们学会了创造光,再然后,怎样让光更大限度地造福人类成为了这一群人里的逐光人的追求。从“极光”到激光再回到极光,追光的人,一直在路上。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王亦婷 秦深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