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师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冯维明教授:长期坚守一线教学,我无怨无悔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2日 08:00  点击次数:

冯维明,土建与水利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宝钢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大学“爱岗敬业十大模范人物”、“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山东大学首届“我最喜欢的老师”、山东大学“十大师德标兵”称号;三次获“山东大学优秀教师”称号。2022年,他再次荣获山东大学“教学卓越奖”。

坚守一线:本科教学,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阵地

从教41年来,冯维明教授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课时量与授课人数均破万。仅从近5年本科生院网站有记录可查的本科教学量,他一个人就超过2000学时,授课学生1700人次,这让他成为了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给本科生上课量最多的教授之一。

1977年,冯维明以知青身份参加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高考,凭优异成绩在第一批次被山东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被分配到力学基础教研室从事一线教学。

自从当上了教师,冯维明就无怨无悔地默默耕耘。由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出色,他从助教、讲师、副教授,一路晋级为教授。在一线给本科生上课,没有名利可图。有些忙于科研的教师不愿意拿出太多精力给本科生讲课,但他即使成为了教授、博导,也一直坚守在本科教学的课堂上。他始终记得著名力学家、教育学家刘先志先生的谆谆教诲,“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授”,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本科教学,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阵地。讲大课确实很苦很累,只要获得学生的认可,我就感觉一切都值了。”

指导学生获国际力学竞赛团体特等奖

每当他教过的学生考取了研究生,或带领团队的学生参赛获奖,或他指导的学生论文在重要期刊发表,冯维明都会由衷地高兴。“我们从事着如此崇高的事业,享受如此高的社会地位,肩负着如此重要的使命,作为教师,我感到骄傲、自豪和无比光荣。”支撑他长期坚守一线教学的是四个“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执着之心,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之心,对本科教学的热爱之心,对老一辈科学家坚持一线教学的仰慕之心。

回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认真地说:“长期坚守一线教学工作,我无怨无悔”。

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学习的乐趣

冯维明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被学生们誉为顶级教师。他于2015年发表的论文《大学课堂何以精彩》被广泛转载。他一直坚持板书和每周批改学生作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一环。”冯维明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应当思考:“如何使课堂教学充满精彩?如何驾驭课堂气氛?如何让学生对知识发生兴趣?”

冯维明主讲的基础力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逻辑性强,被公认为是一门枯燥且难度高的课程。“知识的枯燥绝不是课堂沉闷的理由”,在他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找到存在感。他善于捕捉课堂的各种信息,运用精彩的话题、引人入胜的工程案例把课程讲得通俗易懂;运用肢体语言、幽默的谈吐、诙谐的比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设计你的开场白,抓住学生的心,这是精彩的开始,也是学生兴趣的起点。”他用“三个和尚挑水吃”的典故引出了超静定问题;用百年前圣劳伦斯河铁桥的两次坍塌案例引出了压杆稳定问题;用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非战斗减员现象引出疲劳破坏问题。他说:“教师要驾驭课堂气氛,课堂上的‘鸦雀无声’是可怕的现象。”

讲课时,冯维明总会在心里提醒自己,“这个问题讲清楚了吗?学生听明白了吗?”教学的过程就是教者与学者的沟通和交流,成功的教学体现于交流的默契。他默守的信条是:“面对学生时要‘眼观六路’,观察学生的细微表情来决定授课的速度、深度或是否需要重复讲解;背对学生时要‘耳听八方’,在学生接话的‘嘈杂声’中捕捉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会鼓励他们表达观点。“纠正错的,比表扬对的更重要”,这是冯维明的独特体会。

挑灯夜战批改作业

高校基础课教学是否需要批改作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冯维明坚持认为,“基础课尤其是力学课,计算训练是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业不仅可以反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推进师生交流的重要环节”。尽管一学期要面对200多名学生,他也坚持一周批改一次作业,作业批改的时间比备课上课的时间还长。

疫情防控期间,课堂教学转为线上。习惯板书授课的冯维明并未犯难,他积极迎接挑战,主动向年轻教师请教,全面掌握线上教学技术,利用腾讯会议、雨课堂等平台线上开展教学。他采用桌面投影仪、手写板等多重手段相互补充、实时切换,取得了良好效果。2021年,在学校举行的线上教学比赛中,年过六旬的冯维明也报名参赛,并斩获一等奖。他在校培训中心举办的线上教学讲座中作教学经验报告,线上听众峰值超过3200人。

他把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整理为一篇名为《大学课堂何以精彩》的论文。文章投到《教师教育研究》,3个月就被迅速刊发,并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全文转载,称其为“最接地气的文章”,受到教育界广泛认可,先后应邀到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做教学报告和开设示范课。

一门通识课:我要做一个让文科生也着迷的理工科教授

不被看好的一门通识课,后来却让冯维明在全校文科生中名声鹊起,被学生称为“宝藏级老师”。

2014年,为了让文科学生多了解自然科学,冯维明开设了通识核心课程“力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力学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都颇有难度,更不用说文科生了。不出所料,选课之初报名上课的学生是尴尬的个位数,按规定不能开课。但冯维明不甘心,他不愿意就这么放弃。“据说力学家钱伟长教授讲课时,连文科生都听得入了迷,我一直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他亲自到本科生院,恳请给这门课留一个机会:“我一定会还你们一个惊喜,我要做一个让文科生也着迷的理工科教授。”

如何把枯燥的力学知识讲得意蕴盎然?如何让文科生爱上自然科学?这对冯维明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备课期间翻阅了大量书籍,精选出上百个案例,课程内容涉及力学发展史、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奥林匹克运动、医学生物中的力学问题、最优化问题等各种专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力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开课后,冯维明的课堂上满满的是引人入胜的工程案例、扣人心弦的古今中外故事。选课人数在后续的报名中不断增加,30人、60人,最终飙升至最大限额100人;选课学生遍及文史哲、外语、艺术、医学等多个非理工专业,许多学生是跨校区来上课。

冯维明一改期末考试的方式,坚持每堂课都进行小测,课程开始先发测试卷,学生边听讲边思考边答题,这种方式大受学生的欢迎。有时发课堂测试卷发现份数不够了,后来才明白,竟然还有没报上名的旁听者悄悄来了。这几年,他在洪家楼校区又增设了第2个班。

本科生院的教学督导来听课,下课后冯维明征求意见,这位督导举起他的空白记录,笑答:“听得入迷了,都忘记写记录了。”接着连连称赞:“课堂的抬头率足以说明了一切。”

学生的好评如潮:

“对非工科的我来说,“力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增加了我的综合素质,拓展了视野。”

“这门课对我们文科生帮助很大,老师对一些伪科学进行辟谣,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给出了科学解释。”

“这是我上的最舒心、最轻松的一门课,没想到看起来那么复杂的问题,原来这么通俗易懂。”

“原来以为力学特别难,很怕去,但没想到听起来这么好。”

“我选这门课是被迫的,当时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选课要求,现在我庆幸自己选修了这门课,我遇到了宝藏级的老师。”

……

教材建设:《工程力学》获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冯维明最早将计算机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开发了学校第一套多媒体教学系统,在早期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主编教材先后获省高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和省级一流教材。

改革开放几十年,高等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力学课程是工科类技术基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冯维明开发了学校第一套多媒体教学系统,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在早期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慕课、新形态立体化教材不断出现,冯维明带领教学团队完成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课程的慕课制作,分别在中国大学慕课网站和继续教育网站上线,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但他很快敏锐地发现,多媒体教学也有一些负面效应,比如教学过程缺乏渐进性、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等。于是,他较早提出了传统的板书与先进的媒体教学要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他在推导公式时,依然特别注重板书,这也是学生对他评价极高的方面之一。

教材建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而力学课程直到上个世纪末仍然是一套教材“打天下”。冯维明在教材编辑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由于力学课程教材概念多、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教材编写非常慎重。“没创新就干脆别写”,冯维明一改过往以杆件变形为主线的叙述方法,以力学行为内力、应力和变形为叙述顺序,将概念相同、研究方法相同的问题集中安排在同一章内讨论,使重点突出,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理论力学部分,他将传统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篇改为运动学、动力学两篇,精简后的静力学放到动力学的基础部分进行讲授。编写过程中,他逐字逐句斟酌,力求准确表达。有时一段十几字的话,竟能思考上一年之久。教材出版后,受到国内各高校师生和专家高度评价。

冯维明先后主编出版五本教材,分别获得省高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和省级一流教材。其中《工程力学》荣获山东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理论力学》荣获山东省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身正为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冯维明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完成的材料力学的思政案例库,入选了省、校两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学生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冯维明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一是应杜绝走形式、牵强附会的做法,发挥隐形思政的育人价值,有理有据、丝丝入扣,达到让学生心领神会的目标。二是教师应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其正气和热心会在不经意间散发出来,这种浸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山大工程力学系较早地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我们的课程内容基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因此,力学课程既有理论演绎又有工程计算,整个课程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处处体现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思政元素。”冯维明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把精彩的思政案例以慕课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国大学MOOC、精品课程网站和新形态教材中,让课程思政元素无处不在、深入人心,实现“章章有案例、节节融思政”的目标。他完成的材料力学的思政案例库,入选了省、校两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冯维明认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核心在教师,教师要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

他的一名研究生,因抑郁症无法正常学习。当退学申请书放到冯维明的桌上时,他拒签了,因为他怕“这一签可能毁了学生的一生”。冯维明把这个学生带在身边关心、开导、鼓励,即使暑期旅游也把学生带在身边。学生终于走出了阴影,后来不仅硕士毕业,还考取博士。学生心怀感激地对导师说:“冯老师,您当时一签字,就没有现在的我了。”

力学系一名本科生因网瘾而颓废,连续两年留级和挂科。时任力学系主任的冯维明试着接近这个学生,经常促膝谈心,上课时常用鼓励的眼光划过学生。学生终于受到了触动,开始发奋读书,不仅完成了本科学业,还信心大增地报考了他的研究生,并以409的高分被录取,几年后又考取了博士生。

冯维明还曾多次资助困难家庭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资助暑期到贫困地区支教的学生团队。

自古“忠孝难两全”,但在冯维明看来,忠孝必须两全。他的父母亲已是耄耋之年,他担起了照顾父母的重担。为了能更方便地照顾父母,冯维明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他想出了很多办法,尽己所能,细致入微。比如父母吃饭较慢,他买来加热板铺在饭桌上;怕老人洗澡摔着,买来折叠浴缸和洗浴专用座椅;为提醒老人按时吃药,买来带音乐提醒的药盒;老人耳背听不清电视声音,便安装了无线发射装置。采访前几天,冯维明刚刚操办完成母亲九十大寿和父母结婚七十周年的聚会,聚会现场高高悬挂的横幅格外醒目,那是他专门为二老写的贺词:“相濡以沫七十春秋,携手九十松鹤长青”。

谈及如何兼顾家庭和教学,冯维明说,“和谐美满的家庭是我事业的保证”,“大家小家都要顾,国事家事两不误。我作为家中‘承上启下’的一辈,理应做得多一些。教书育人是党和国家赋予我的使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孝敬父母是国人的传统美德,更是我应尽的义务。”2021年,冯维明教授的家庭获山东大学“最美家庭”称号,并作为代表在表彰大会上发言。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不计名利

冯维明把大量的精力投入教学中,但他同样热爱着科研,拿出一定的时间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申请国家课题,攻坚克难,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难题。

冯维明的研究方向,是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最优控制,研究背景为太空工作站、登月计划和深空探测,主攻连续推力作用下航天器远程协同交会问题。这确实是让人感到“高大上”的科研项目。我们最近经常听到神舟载人飞船与天宫号工作站交会对接。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工作站从事科学研究,两个相距遥远的航天器,通过轨道机动交会在一起并完成对接,机动过程需要大量的燃料。如何用尽可能少的燃料和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交会,一直是各国空间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高性能微机完成一个算例,少则30分钟,多则6、7个小时,而结果也未必理想。国内外罕见有类似的研究,更不用说参考文献,每一步都充满了创新与挑战。

近五年,冯维明共主持了8项科研项目,其中“863”计划5项,目前在研2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了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所研究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

今年本是年过65周岁的冯维明教授退休之年,但他随即又获邀担任山东大学特聘专任教授四年。他表示,只要学校需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继续在一线发挥余热,他承载着厚望与期待,踌躇满志,又踏上一线教学的新征程……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王巍 崔育宁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