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赵国群:一位材料人的冷与热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专访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07日 14:34  点击次数:

知乎上有一条问题:如何对一个普通人解释锻压专业是做什么的?后面跟了一条回答:打铁的。

赵国群也拿这个通俗说法来打趣自己的专业,不过马上他就话锋一转,“打铁很光荣!看看我们党徽上有什么?镰刀和锤头。镰刀和锤头怎么制造的?都是锻造出来的!就是我们锻压专业干的!所以,学习和从事这个专业,无上光荣!非常自豪!”

从1979年考入原山东工学院,结缘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至今已有42年。从锻压到塑性成形,再到材料加工和成形制造,随时代发展,这个专业的内容和内涵不断拓展,赵国群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一名材料人。如今,59岁的他早已习惯了与冷静相伴——情绪内敛、审慎判断、大处着眼、通盘考虑。不过在很多问题上,他还是会一下子就“热”起来。

7月2日,从北京回来上班第一天,赵国群一头扎进了工作中,开会、做课题、指导论文、与学生谈心……但当聊起在北京的经历,他一改持续了一天的匆忙,耐心说起自己的激动、兴奋、心潮澎湃,一次又一次。

赵国群,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院长。7月1日,党的生日,赵国群在天安门广场现场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他参会的身份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代表

千佛山校区主楼,赵国群的办公室。室内摆设简单,一张办公桌、两个靠墙的大书橱,角落里堆放着做实验的试样和边角料。几盆绿植正长得茂盛,为冷色调的屋子添了一抹绿油油的明亮。北面书橱里,方形时钟的表针缓缓移动。

赵国群临时被学生喊去交流讨论问题,歉意地让记者稍等。半个多小时过去,他急匆匆地跨进办公室,落座,切入正题第一句话:“我只是代表”。

6月28日,赵国群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全国“两优一先”的表彰。在受表彰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他是驻鲁高校的唯一代表。“因为是建党100周年,大家都觉得今年的这份荣誉有着特别的意义,感觉非常神圣、很兴奋。”

在赵国群看来,自己之所以能获得这份荣誉,“是因为学校和学院的党建、党务工作做得好,提供了工作平台,党务工作有着很好的积累和传承,是大家工作的集中体现,我自己只是代表而已。”

这几年,学校党委提出了“五个一”的集中学习研讨模式,即:一位领导班子成员领学,认准一个问题,聚焦一个专题,制定一个方案,破解一个难题。2018年,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更是明确提出,“办好山大的事情,关键在党”。

最让赵国群感觉“到位”的,还是学校党委加大党建工作力度,针对党建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下大力气破题整改。一时间,全校上下感受到了党建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具体到我们学院,这么多年来形成了一个好的传统,就是党建工作一直不放松。”赵国群认为,加强党建是学院发展的关键,只有发挥好党建的引领作用,才能做强学院,做强学科。

他带领学院凝练了“3+5”的工作方法,通过着力做好“三个结合”——支部设置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政治学习紧密结合业务实践、党建活动紧密结合业务工作,突出发挥“五个力”——党的政治统领力、党的理论指引力、“双带头人”的牵引力、党的思想凝聚力、党组织的战斗力。他还以“双带头人”建设为抓手,推动“六个规范”“四项创新”建设模式,持续推进支部建设规范化与标准化,实施支部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融合机制。

“支部建在连队上,对于一个学院而言,一个研究所(中心)设一个支部,通过支部组织和带领大家干事创业。”赵国群看得很清楚,管理好一个学院,首先得打造好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氛围,而这一点必须依靠党建来实现。

“我们要怎么做好党务工作?”对于这个问题,赵国群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明晰的工作路径。“培养一批年轻党员,带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把抓党建与推改革、促发展有机融合,全体师生团结一心,画出事业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成绩是喜人的。近几年,学院党委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获评山东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一个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获评山东省高校院系优秀成果……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作为代表的赵国群一次次受到震撼。欢欣鼓舞之余,他也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放开嗓子高唱和欢呼”,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他说,小时候一直期盼的国家盛世,如今实现了。

偶像陈景润

1978年,是一个对很多人产生重大影响的年份。那一年,是高考恢复第二年,全国科学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先后召开。对刚刚16岁、正读高中的赵国群来说,同样重要的是,那一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他由此知道了陈景润,并把陈景润当作了偶像。

在赵国群的描述中,小学、初中以及高一的求学时光,“一帮皮孩子”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学习上不见得卖力,独轮车倒是推得溜溜的。读初中的时候,他们四个班200名左右的学生,愣是用一个暑假在河滩上开出了20亩的荒地,“推着独轮车,拿着铁锨、藤筐,把石头、沙子运出去,再把远处的土运过来、填进去。”

过去了的,往往会变成美好的怀念。那段岁月,赵国群得到了很好的劳动锻炼,不过当他赶上恢复高考的机会,“遇见”陈景润,一扇新的大门就此打开。

“穿着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一张办公桌,桌上两边摞了很高的书,一盏小台灯,在那里做研究。”这是赵国群想象中正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陈景润的样子,也是他想要成为的科技工作者的样子。

“我们高二就是学着陈景润过来的,大家都盼望能像他一样。”1979年,怀揣这一丝的热切和憧憬,赵国群高中毕业,迈进了大学校门,就读于原山东工学院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

一开始,赵国群并不知道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是干什么的,很多同学也是这样。但一旦选择了这个专业,大家都很努力,发奋学习、埋头苦读,畅快呼吸着中国科学春天到来的气息,喊着“要把损失的青春补回来”!

“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好好学这个专业。”此后,便是漫长的求学深造路,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近20年间,赵国群一直围绕专业方向从事教学和科研。1996年,正在美国Wright州立大学材料与机械工程系从事研究的赵国群,接到原山东工业大学书记、校长的电话,充满感情地动员其回到母校。在了解到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后,赵国群决定回国工作。

1997年,赵国群回到原山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任教。少年时期在心中播下的用生命诠释科学、以科学奉献祖国的种子,后来在时间的见证下,慢慢结出材料领域那一树的果实。

磨炼

“沿着一个方向,做一个课题,没有十年八年是做不好的。”在赵国群的理解里,材料这样的学科,做科研是很磨炼人的。

刚回国那会儿的初心,他记得很清楚,“就是当老师,带学生、上课、搞科研。”年初回国入校,到了年底,赵国群便被任命为锻压教研室主任。在当时非常有限的实验室和研究条件下,学科建设怎么搞?赵国群冷静想了很久,决定不能闲着!他立足社会和行业需要,成立了模具研究中心,从计算机CAD/CAD/CAM和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入手,研究材料成形的数字化技术,并为企业提供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的解决方案。

“研有创新,研以致用。你的研究必须有用,要能为企业、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赵国群先后与国内许多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成功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并抓住了一个个机会,自身以及团队发展的路子也越来越宽。

——1998年,将研究重心延伸到快速成形与快速模具技术(即3D打印技术),在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同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力支撑了实验室建设。

——1999年,与中通客车联合成立实验室,开展客车结构设计和零部件成形技术研发。

——2000年,开始从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国家启动高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后,及时切入国家工程需求,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历时十多年,研发出高性能大规格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形技术,并在高速列车、地铁轻轨、轻量化汽车、大型工程结构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在2014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启动先进注塑成形技术研究方向,研发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成形技术,在海信集团构建系列生产线,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快速热循环注塑成形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09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就拿跟海信的合作项目来说,前期研究工作就耗时七八年。期间,赵国群多次到生产现场调研、交流。针对注塑后需要打磨、喷涂和罩光的成形工艺,他一直思考,如何通过工艺创新,将占用车间、设备、人力资源和具有污染性的几道工序去掉?直到2007年,团队研发出快速热循环注塑成形技术,开发出国内首套高光注塑模具,构建了第一条生产线,一次注塑出具有高光泽度的注塑件,随后将技术铺开应用,相继构建了20多条生产线,并开发出50余种高光塑件,年注塑产量就达几百万件。

研究成果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注塑生产流程由传统的4道工序减为1道,取消了污染严重的打磨、喷涂、罩光工序,成本显著降低,实现了短流程、无污染、高品质、低成本的注塑生产。

王桂龙是赵国群团队的一员,至今还对2007年那次生产线的现场调试记忆犹新。当时赵国群带领团队在海信集团车间进行生产线现场调试,历时两天,生产线多次调试不成,这把负责控制系统开发的王桂龙急坏了。在企业现场调试,“确实压力很大”,王桂龙记得很清楚,那几天,车间里非常热。赵国群告诉大家,“别管今天能不能试出来,不要有压力,我们仔仔细细检查每一个环节。”最终,他带领大家静下心来检查,成功找到了问题所在,并将生产线调试成功。一番“揉搓”之后,创新的路再一次被打通。

“最近几年,我们继续沿着金属材料成形和聚合物材料成形的研究方向,一直做研究和应用。”赵国群说,团队在有些方向上做得比较深,创新也不错,后续将慢慢深化,并进一步扩大应用。

如今的赵国群党务、行政、业务一肩挑,忙碌早已是常态。他常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劳动要变‘修’”,多少年过去,也形成了习惯,白天打理学院各类事务,晚上以及节假日搞科研。

正跟赵国群攻读博士后的张磊说:“赵老师的办公室,应该是整个校园里熄灯最晚的一个。”而在赵国群这里,他却很享受这种状态。他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能静下心来,干点业务,教教学生、做些科研,挺好的。”

传承

“何为好老师?”对于这个问题,赵国群感觉有些难回答,因为问题太大,而他想强调的似乎又有点多。一番梳理之后,他改为简单的一句话——“带好学生,培养好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就是好老师吧”。

“我的一位小学老师,初中班主任,大学班主任,还有硕士、博士导师,他们都是我的榜样,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采访现场,赵国群一边思索,一边慢慢说出一个个对自己影响很深的老师的名字。

若干年后,现在在读的这些学生将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和中坚。因此,赵国群希望把从自己老师那里得到的关注、关爱和期许,传承给自己的学生,用心培养好、教育好他们。

中国老百姓有句话,做人、做事、做学问。培养学生也是如此,要培养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首先是人格、品质的培养。“要能吃苦、正派、担当、阳光、灿烂、豁达”,每说一个词,赵国群都用手指扣一下桌面,像是要把这几方面他最看重的品质,一个个再加一下强调。

最近,张磊参与的学校自研自制仪器项目完成了首台仪器的组装搭建,正在进行设备调试。相较于从导师那里学到的科学本领和知识,他觉得,自己学到更多的还是做人的道理。有一次,他被公派出国学术交流,临行前导师跟他聊天,提到出国后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要严格要求自己。最让他受触动的是导师那句话——“要展现中国科研人员的应有品质”。张磊说:“赵老师身上强烈的家国情怀,对我们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会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赵国群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尤为关注,倡导并建立了材料学院校友基金,带头捐资,并积极发动学院校友,成立了“压79班模具专业奖助学金”,前后已有300余名学生获得资助。从教以来,他共培养硕士、博士生70余人,其中多名已成长为教授、副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企业管理与技术骨干。

学着,学着,不经意间,学生也会变成自己老师的模样。张磊记得,导师有一个专门的记事本,每天几点开会、几点与校外专家及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几点联系学生,记得密密麻麻又清楚明白;他也记得,导师左手戴着一块很普通的黑色运动款手表,已经戴了十多年,一如他的科研风格,不讲排场、不讲面子工程,朴实又实在;他还记得,就在前不久,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导师做了一个手术,见到他的时候,正头上戴着包扎在学院忙着处理工作……困惑有之、心疼有之、感动有之、佩服有之,种种思绪,最终汇成一股学习的力量、靠近的力量。

赵国群的心愿一直是当一名老师,不过他又这样形容自己工作、思想上的状态——永远是个学生。他说:“永远当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老学生,多好,多开心。”

推一把

赵国群办公室西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字——“博学笃行 厚德明理”,这是材料学院的院训。自从2006年担任院长,赵国群便接过了学院发展“领航员”的重任。

工科科研更多是集成创新,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团队的作用,用赵国群自己的话说,就是“三个臭皮匠,抵过诸葛亮”。刚一回国,他便开始组建团队——材料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研究团队,起初只有四五人,如今已发展到20多人,同时负责培养100多名研究生。

最近这些年,赵国群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让团队年轻人快速成长。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都全力支持青年教师发展,引导他们明确工作定位、成长方向,努力做到“脚下有泥土、胸中有激情、心中有方向”,做“顶天立地”的材料人。

从师生到同事,王桂龙与赵国群相识快20年了,但每次碰面,他总还有些压力。“每次见面,赵老师总是先问我们最近有没有进步,这也让大家觉得,不好好工作肯定是不行的。”

一直关注、一直督促。赵国群推动学院开展了“树典型、学典型”“身边找榜样,为党旗添光彩”“我的岗位,我的责任”“传帮带、比赶超”等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整个团队、学院形成了团结、竞争的和谐氛围,你追我赶地向前发展。王桂龙相信,“再有三五年,团队里又会有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

目前,团队是学校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团队之一,曾获评教育部创新团队、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并荣立山东省人民政府集体一等功。

“我早些年做项目,两三万的经费都算是‘放卫星’了。”赵国群常跟周围人说,要努力工作,别浪费现在这么好的科研条件。同时,他也希望年轻人能静下心来,“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的,如果只瞄着结果,会很痛苦,幸福在于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做科研,多想想国家急需,坚持四个面向,把研究方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需要,这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研究状态。”

赵国群认为,青年教师是学院的未来和希望,要主动给他们打造好的平台、氛围,让他们能安心工作。“要让年轻人提前去担当、挑大梁,关键时候,推他们一把。”

写在最后:

采访断断续续地进行,结束时快晚上七点半了。送记者离开,赵国群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等待他的,会是再次积压的工作和任务吧?“只要你想干事情,永远闲不着”,当赵国群这样说的时候,就早已了然自己要承担的,并决定既然做就要做好。

采访中,赵国群聊到建党一百年来国家取得的成就,异常激动。建党一百年,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谈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他双手抵在桌上,眼睛似乎要看进人的心里,说:“我们可以憧憬一下28年后的中国,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我们梦寐以求并为之矢志奋斗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得以实现。那时候,我们伟大的祖国会美好到什么程度……”

赵国群曾提到,热锻,需要把金属加热到一千摄氏度以上再开始锻造,是一个“千锤百炼、锻造成形”的过程。煅烧、淬火、锤炼,不同的话题,相同的人,一样的赤诚,与火热。


相关链接:

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孙金鹏:揭示GPCR奥秘,做学生的科研引路人

陈阿莲:对标国家重大需求,谱就电力电子新篇

秦静:“金课”的炼成源于心中挚爱

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马春红:肝脏疾病基础研究,我触及了梦想的边缘

辛公明:探寻“有意思”的热力学

张木子:把公益看作一种生活方式

胡昭:医生是终生的使命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刘婷婷    摄影:刘婷婷 新华网等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万广远  】

相关推荐: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