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 > 正文

赵俪生: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开拓者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3日 15:08 点击次数:


    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离休干部赵俪生先生于2007年11月27日上午10时20分在兰州不幸病逝,享年91岁。
    赵俪生,原名赵 、赵中天,曾用笔名冯夷,男,汉族,1917年4月25日出生于山东安丘县。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至1937年在北平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外国语文系和哲学系学习。1937年9月至1938年1月在抗战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部工作。1938年1月至4月在山西离石县抗战动员实施委员会工作,兼任柳林区农民救国会工作组组长。1938年5月至1939年8月,分别在山西夏县人民武装自卫队、抗战第二战区政治保卫队第三支队(晋南支队)任连、营指导员。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在陕西省立乾县中学任教。1942年1月至7月在陕西泾阳省立西安高级中学任教。1942年7月至1943年7月在陕西蔡家坡交通部部立扶轮中学任教。1943年7月至1947年7月在蔡家坡私立雍兴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任教。1947年7月经胡适先生和傅斯年先生介绍,赴开封国立河南大学历史系执教,任副教授。1948年7月至1949年4月在河北正定华北大学第四部哲学研究室担任研究员。1949年5月至12月在山东济南市人民政府工作。1949年5月至7月任山东济南市各界代表会议秘书兼会刊总编辑。1949年7月至10月任济南市总工会秘书兼会刊总编辑。1949年10月至12月任济南市工会《工人报》社资料室主任兼编辑。1950年1月至1950年4月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5月,经艾思奇先生介绍至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1950年冬天,赵俪生先生来到青岛,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俪生与历史系童书业,中文系吕荧、黄公诸、外文系方未艾,医学院杨枫,古文与甲骨文研究者丁山诸先生颇多往来,曾一起倡议创办《文史哲》双月刊。1955年,他为历史系应届毕业生加开《逻辑学》课,9月,所著的《逻辑学教程》正式出版。下半年,赵先生正式开始了他建国后具有“扛鼎”拓荒意义的教学和研究工程———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和著述。当时要求很急,暑假前下达任务,暑假后就得登台开课。在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上,单纯补白的工程量就很大,因为以往少数研究这一领域的人,多是采取抓点的办法。现在要把全部中国农民战争的发展沿革系统起来,求取一个近乎全面的结果,不先做些必不可少的补白工作,几乎无法进行下去。于是,赵先生与妻子高昭一一起,广泛涉猎古籍,搜集资料,制年表,绘地图,编讲义,写讲稿,尽管工程浩繁,夜以继日,似无穷期,颇多拓荒之艰,但他们亦津津有味,不感倦怠。在结合教学任务从事研究时,他们采取了“人详我略,人略我详”的原则,着力从空白点、不确定处寻找题目,写作论文。从1953年开始,整整一年时间,他们不仅顺利地讲授了《中国农民战争史》,而且在《文史哲》、《历史教学》、《光明日报》上连续发表有关农民战争史的论文13篇,后辑为《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出版,为新中国的农民战争史的教学与研究开创了先河。1957年8月起在兰州大学历史系执教,任教授。1959年春至1961年夏在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1961年调回兰州大学历史系工作。1985年11月任兰州大学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1991年8月离休。
    赵俪生先生早年受新思想之启蒙,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日本侵华后,他高举爱国旗帜,踊跃参加进步团体,积极组织开展救国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他即热情参加,职掌门旗,举办演讲,站在了运动的前列。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他在清华大学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他又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5年至1936年间,他曾先后担任《青岛时报》“浮世绘副刊”编辑、《清华周刊》四十四卷副刊编辑,主编《新地月刊》,同时领导和组织创建了清华进步文艺同学社团———国际文艺社和清华文学会,并担任文学会主席,是被后人称为“老一代清华精英”的重要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经“民族解放先锋队”介绍,前往山西参加战地动员委员会工作和抗日游击战斗。之后,前往山西夏县开展人民武装自卫队政治工作。1939年至1947年间,他因病在西安就医,后转陕西乾县等地执教,并重新开展学术研究,期间与中共地下党保持密切联系,在地下党的指导下从事情报交流、物资转运等工作。1946年底,他应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和郑振铎先生邀请,作为西北地区代表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复员大会。在河南大学执教期间,他开设过明清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通史等课程,同时担任《河南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兼副主席。在华北大学工作期间,他曾得到范文澜、艾思奇、何干之等人的爱护和器重。在山东大学工作时期,他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等专业课程,在华岗校长的支持下,与同仁创办《文史哲》杂志,担任编委并积极撰稿支持,为山东大学的历史教学发展和学术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1957年夏,他奉高教部指示调转至兰州大学任教,担任历史系教授,并兼任甘肃省历史学会第一任副会长。此后,虽然他在非正常的政治环境下遭受了错划为右派等一系列不公正待遇,但他对学术依然坚持不懈,发愤读书,勤奋著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重回讲堂和学术园地,焕发出了第二次学术青春,取得了新的丰硕成果,为兰大历史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俪生先生学识渊博、底蕴深厚,在学术研究方面师承多方名家,研究领域广泛,文、史、哲皆有建树,尤其在历史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冠绝群伦,卓然为学术大家。他的学术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从1932年至194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热衷于文学创作和翻译。期间,他发表了很多白话诗、散文、短篇小说和翻译作品,曾完成小说《中条山的梦》、《风沙》、《紫荆开花的时候》,报告文学《王老婆山上》、《从中原到华北》,战地通讯《任海龙》,译作《人性的风》、《两兄弟》、苏联长篇小说《孤独》、德国剧作《奥京喋血》等。从1940年至1952年为第二阶段,主要从事明清思想文化史的研究。 (上接A版)期间,他发表论文《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受到胡适的赞誉;完成《王山史年谱》和《张蒿庵年谱》等学术著作,并在考据方面用力甚深,对明清之际四大学派作了大量研究。从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三阶段,主要与夫人高昭一联袂从事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期间,他于1954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研究农民战争史的专著——《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被誉为“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从1978年至1985年为第四阶段,主要从事中国土地制度史和边疆史研究。期间,他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出版了20余万字的《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专著,自成一家,并发表了许多关于西北史地之学和边疆史研究的力作。1986年以后为第五阶段,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和顾炎武研究。期间,他先后发表研究顾炎武文章及论著近20种,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名副其实的顾炎武研究权威。此外,他对孟子、管子等先秦诸子和《诗》、《易》等也多有研究。迄今,赵俪生先生共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2002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50万字的六卷本《赵俪生文集》。
    赵俪生先生执教半个多世纪,开设过中国通史、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明清思想史、史学概论等许多课程。他视教学为自己学术生命的一部分,对课堂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特殊的爱好,具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出色的讲课艺术,以富有激情的表现和雍容大度的风采倾倒广大师生。他思维敏捷,善于提炼,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讲课时神采飞扬、妙趣横生,将理论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华东师范大学王家范教授曾经评价说:“解放前,中国高等学府历史课讲得最好的是钱穆,解放后,则首推赵俪生。”他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坚持和实践正确的教育思想,重视教学与科研相长,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携,引导他们从教学需要进行科研,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今,他教授过的弟子遍布天下,很多都已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爱好书法,作品潇洒俊逸、别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
    赵俪生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和国家的学术与教育事业。他为人胸怀坦荡、热情奔放,为学视野开阔、刻苦勤奋,以自己曲折的经历、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独特的风格、执著的追求,成为当代学术名家。他的一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一生,是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学术成果卓著、教育成就辉煌的一生。他的不幸逝世是中国史学界、教育界、文化界的巨大损失,我们为此深感惋惜和哀痛!他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据兰州大学 山东大学材料编 来自:《山东大学报》总第1700期(要闻版)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永俊】

【作者:据兰州大学 山东大学材料编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永俊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