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毕业生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优秀毕业生韩心晴:科研没有捷径,所以我一直在坚持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2日 09:37  点击次数:

韩心晴,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2023届博士毕业生,中共党员,获评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师从刘鹏副教授,在辐照效应、核技术及应用等领域首次提出能量阈值概念并构建其与辐照损伤的定量关系,目前在Adv. Funct. Mater.等国际权威期刊以独立一作身份发表论文7篇,累计影响因子100;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完成12项国家重大科研设施机时申请,2次学术报告得到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曾获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榜样的力量学院年度人物等。

“以平常心,做非凡事”,这是韩心晴科研路上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也是她在求学路上坚守信念、不断向前的最好诠释。

在核物理的世界里漫步与挖掘

凝聚态物理是韩心晴在博士期间主攻的方向,硕博连读期间,她围绕辐照环境下核与电子能损诱导材料微观损伤形成以及宏观性能演化开展研究。她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着浓厚的探索欲,对实验现象充满敏锐而又奇妙的感知,“在我的研究工作中,运动的离子犹如一支支飞剑射到靶材料中去,时而发出耀眼的光芒,时而形成条条的纹路,时而凝结成一个个泡泡,在材料内部刻画出各种各样的微纳结构。”

但她并不止步于表面的现象,而是不懈挖掘其中的原理。在离子辐照效应领域内,对径迹演化机制的系统阐述以及径迹精细结构的定量评估,有助于实现晶体微纳结构的定向制备,因此,探索一个标准量实现综合不同辐照因素来预测损伤行为至关重要。韩心晴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思考与实践,综合能损、离子速度及热力学等参量的思路,系统阐明径迹损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首次提出了描述径迹损伤的原子能量与晶格温度阈值概念并构建其定量关系,解决了电子能损单一参量无法系统描述径迹的问题,实现了大量数据的综合对比分析,提高了强电子能损作用下辐照效应的可预测性。

在她的研究中,纳米科学技术与材料辐照效应的两个要素技术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对材料的抗辐照性能做出定量评估,有助于筛选用于航天器件的材料;另一方面可以依据制备的微纳结构实现微区物性的调控,并促进纳米生物检测、海水淡化、离子筛分、能源转换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提到在交叉学科领域学习的优势时,韩心晴认为学科交叉融合是国家科技研究范式发展的方向,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其真正的意义在于优势的叠加,“以子之矛,以尔之剑,交相呼应,攻难关之盾”,只有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大趋势,才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她希望自己一步步扎实的努力可以为交叉领域的融合发展之路起到推动作用。

在科研之海中探求与成长

少时了解到居里夫人这位杰出女科学家的故事后,韩心晴对科研产生了稚嫩而热烈的向往,加上对材料辐照效应、核技术应用等研究领域的好奇,她在本科结束后坚定地选择了凝聚物理态这一专业。科学研究是漫长而艰难的,韩心晴对此一直有清楚的认知,“做科研需要强大的内核动力、好奇心、创造力,也应具备持之以恒的心态,这能驱使我可以与科研生活中遇到的不确定性长期共处。”她坚信做有价值的科学研究会对未来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让她在科研道路上愈来愈坚定,立志成为一名核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科研对韩心晴来说是一条探索未知、时刻与“不确定性”相伴的道路,实验能否成功、现象是否准确、结论是否普适等等都是科研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这些,韩心晴有她自己用以平衡心态的方法,她不错过科研生活中每一个可以激励自己的微小“正反馈”——读论文时突发的每一个灵感、看懂的每一条公式。她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确幸”珍惜地积累下来,刻意强化,在实验成功、论文发表这一“巨额正反馈”到来之前,她将这些“小确幸”作为自己前进路上源源不竭的动力。同时,她把科研中每一个加以验证的结果、错误的选项、过程中可能突发的意外都看作宝贵的经验和收获,“深耕一个领域,有一份信仰,无论结果与否,都能从中获取一定收获”。

在科研道路上,韩心晴也数次遇到过实验失败、结果不符合预期等情况,但这些失败的经验也为她排除了错误选项,促成了最终结果的达成。在这一过程中,她的导师刘鹏副教授给了她莫大的帮助。“刘老师在我困惑时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给予我最大的耐心和宽容,让我进行反思和修正。他在科研中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拖延懈怠的作风,让我学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做自己的事,培养了我的闭环思维,也提升了我独立破冰的能力。在生活中,刘老师就像是温暖的家人,在我遇到压力和困难时会不厌其烦地开导我,让我内心坚定有力。”

除了在实验室里的认真钻研,韩心晴也拥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及校外经历,硕博连读期间,她累计参与学术会议40余场,并在2020年和2023年两度受邀在中国材料大会核材料分会场作“口头报告”;也曾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散列中子源等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多次设计并开展辐照实验,也正是在亲身体验这些“大国重器”的过程中,她加深了对自己研究方向重大意义的认识。

科研经历给韩心晴带来了许多改变,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所要坚持的原则,自己真正的热爱所在。她现在依然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会有更多理性的思考;依然会看很多书,但更注重自己能从其中学到的每一点道理;依然会有困惑与迷茫,会用文字记录下来,但更多地是为了自我审视和反思,自我纠正,然后继续前行。“过去我们学的是知识,可知识它是死的,现在需要学的是思维方式,因为思维是活的,博士期间最大的收获在于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主动的学习和有效的学习。”

对于未来,韩心晴有着明确的规划,“计划于博士毕业后继续从事热爱的科研事业,入站山东大学博士后,现已确定博后课题”。

“科研没有捷径,坚信一个理念,专注于一个领域,也许我也可以成为专家,我有这份信念,所以我一直在坚持。”科研之路漫漫,韩心晴的脚步不会停下,只会越来越踏实,越来越坚定,于此路上下而求索。

【供稿单位:组织宣传统战部    作者:刘云 董诗豪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玉洁 张丹丹  】

相关推荐: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