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毕业生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毕业生]潘瀚:兴趣点燃热情 奋斗收获自信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29日 07:32  点击次数:

潘瀚,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德春教授,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SCI期刊上发表过17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3篇,累计影响因子57。曾获山东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奖、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2021年度青岛市“百名优秀大学生”等多项荣誉。

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不断试错的坚持

回想选择光学专业的原因,“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看到这个专业,觉得很新颖”,没想到,随着学习的深入,自己的兴趣愈发浓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了下来,从本科到博士,从济南到青岛,已有十年之久。潘瀚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新型低维纳米材料的宽带非线性光学特性,并成功实现了其作为宽带调制器件在近红外脉冲激光器中的初步应用。简单解释,他研究的是一种能把连续的激光变成特定激光脉冲的光学材料,产生的激光脉冲具有很高的重复频率和较短的持续时间,有潜力应用于军事、加工、医疗和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外科和眼科手术、激光测距等等。

作为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都在山东大学度过的“地道山大人”,潘瀚也谈到了这几个阶段的不同之处:“硕博和本科的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仅仅按部就班地完成课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在研究上有突破,就要有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不断试错的坚持。”他认为本科的学习偏综合,而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是一个越来越专业化、不断深入的过程。本科学习过的很多知识可能只停留于背过记住的程度但并没有理解,是比较浅层和表面的,而在研究生阶段的实验过程中会真正理解这些内容。“因此本科需要多接触,可以多参加一些实践、科研项目、竞赛等等,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潘瀚补充道。

博士刚入学时的挫败感对潘瀚来说非常难忘,“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向,迷茫、焦虑,转眼大半年时间过去了,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但我告诉自己,只要能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经过我的导师李德春教授的悉心指导,再加上自己不断地积累,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渐渐找到了开展研究工作的感觉。”李德春教授是一个对待科研问题严谨扎实并且具有敏锐判断力的人。在实验开展和论文投稿过程中,潘瀚总是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思考很久都无法解决。这时,李老师总是能一下子点醒他,启发他获得看待问题的新角度并想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从而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2018年底,潘瀚发表了博士期间的第一篇SCI论文,这篇论文的写作和修改大概花了七八个月的时间,从这个过程中他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思维也变得更加成熟。对于论文写作,他是这样看待的:“整个论文完成的过程对我来说首先需要前期的积累,包括阅读最前沿的文献报告和熟练的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只有不断的积累才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发现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方向;然后就是将想法付诸实践,通过坚持不懈的实验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最后则是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并将它发展成一篇研究论文。”

“慢热”男孩儿的投入与热爱

潘瀚形容自己从小到大做事“慢热”,“不管做什么,都要认真对待,哪怕不能很快完成,哪怕时间规划不那么紧凑,也要尽力保证把事情做好。”始终坚持认真严谨、全心投入,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更是如此。最初接触到学术之星奖时,潘瀚感觉有些遥不可及,便在心里暗暗地把它当作奋斗目标。有了目标之后,看文献、查资料、做实验、写总结、接受导师的指导就变成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日积月累,成果逐渐显现出来,他陆续发表了多篇SCI论文,荣获校长奖和学术之星奖……“‘学术之星奖’是代表着山东大学研究生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奖项,是每个博士生的向往,”潘瀚回忆自己得知获奖时的心情,“感到无比欣喜,也觉得十分幸运,欣喜的是自己多年的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幸运的是能与这么多优秀的同学进行交流,获益匪浅。”

同时,潘瀚认为兴趣也是从事研究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点。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无疑是很幸运的,但是也要看个人的性格和选择。他说当初选择光学专业是觉得它“高大上”,那时谈不上喜欢,更谈不上热爱。“按兴趣选专业肯定是好的,但很多人刚从高中毕业,都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所以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就十分重要,这无疑是点燃学习热情的实用方法。”

兴趣、历练与创新性思维

科研之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潘瀚表示,在遇到挫折、陷入迷茫之时学会放松调节自己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在自己非常迷茫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先做”,潘瀚补充说,“主要还是两点,一是要有毅力,相信自己努力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第二是学会适当地放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我会打球、看电影等。”他还分享了另一个观点,即“在科研之余还要培养一些爱好”,这不仅可以让思维更加开阔,而且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科研。“创新性思维从何而来?只有思维活跃了,才会有创新性的想法。”他用自己亲身经历践行了这一观念。他喜欢打篮球,从硕士到博士他一直在院队,“勉强算是学院的主力”,总共参加了七届研究生篮球赛,拿过3个季军、2个亚军。潘瀚借篮球排解焦虑,缓解压力,培养意志力,同时在其中感受“团队奋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我非常喜欢身处团队,共同向一个目标努力拼搏的感觉,这让人做事情格外有动力”。除此之外,他“挺喜欢唱歌的”,本科时曾加入两年的舜歌合唱团,参加过各地举办的合唱比赛。

学生工作方面,潘瀚从本科至博士担任过班长、团支书、辅导员助理、院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履历满满。他对学生工作的选择也曾有过犹豫。“刚开始的时候,的确会觉得学生工作占用了很多时间”,但是他发现“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完成学生工作的同时科研也能做出成绩”,潘瀚就明白两者是可以兼得的,“既然是能够做到的,我也想试试”。他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平衡学业和学生工作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提高效率,我会把时间安排得很细,或者穿插着进行。比如说需要统计同学们的某些信息做个表格,做完表格我赶快去做试验;这时候先发个通知,让大家给我发送着资料,做完实验之后我再来汇总,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学生工作的经历丰富了他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沟通表达能力,成为他的隐形财富。他认为,在目前学科交叉的大趋势下,没有人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一隅,需要与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们进行交流,才能拓宽视野、获得新的启发。

谈到未来的计划,潘瀚说:“我始终牢记着山大‘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优秀的人太多了,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还是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他将以此为信念,继续保持山大人的本色,不忘初心,在学术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张云若雪 范心怡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