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师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王云岭:让生命教育在学生心中萌芽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07日 20:02  点击次数:

有这样一门特殊的选修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在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开设十多年来,在学生中一直有很高的热度。死亡本是许多人忌讳谈论的话题,但当不得不面对生死问题的时候,你会怎样看待呢?开设这门课的教师王云岭说:“名为谈死,实为论生。了悟死亡,可以让你更好地去生活。我们需要学会接受死亡,生死教育的意义是让我们更好地活着。”

王云岭,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死亡教育、尊严死亡等。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参编教材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教学课题等4项,出版专著《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负责人,该课程的慕课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当我们在谈论死亡的时候 我们在思考什么

走在趵突泉校区古朴的小道上,教学五楼是老建筑,木质台阶,承载了许多历史的痕迹。拾级而上,在走廊尽头就是王云岭的办公室。

初见王云岭,只觉他非常亲切,时常微笑,分外儒雅。“这门课最初开设于2006年,至今已有13个年头。”时光悠悠,在这栋随车辆行驶而过会微微震动的老楼里,王云岭缓缓地诉说着开设这门课程的缘由:“人生必有死亡,透过对死亡的思考,对人生进行反思和规划,更容易成长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国外,一些大学就早已开设了这种死亡教育课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死亡是避而不谈的话题。可是在医学领域中,医学伦理学包括的安宁疗护等问题,涉及很多关于死亡的伦理问题。王云岭告诉记者:“我们在谈论死亡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谈论如何活着。让医学生在求学时代就养成一种恰当的生死观,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死亡一定是坏事吗?死亡很恐惧吗?为什么大多数人对死亡有恐惧感?”这些是王云岭课上曾给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对死亡文化的介绍,帮助学生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死亡观,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中的挫折和偶发事件,同时为学生提供面对亲人死亡时重要的心理支持。这是王云岭的开课初衷。

当我们提起死亡的时候 我们在害怕什么

在王云岭的课上,学生们讨论濒死体验、安乐死、临终关怀等主题,也讨论自杀、殡葬文化、悲伤辅导等,通过对系列死亡相关主题坦荡而深入的讨论,很多固有想法发生了改变。通过课程,学生逐渐懂得,生和死都是人生必经阶段。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生中自然的事情,应该正视它。“自己直面死亡,人生的格局才会被打开。那是尊重生命,是追求生命意义,是克服恐惧、安顿灵魂。”一位学生听完课后写下这样的感悟。

这门课程的开设也来之不易。在2006年刚开课的时候,国内还没有几所大学开设这样的课程,校园里更没有“谈死论生”的风气。王云岭在综合考虑西方课程名称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后,在同事曹永福老师的建议下,将课程命名为“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此后获批通过。课程开设后很快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后来又录制了线上课程。2015年下学期,王云岭将一共1000多分钟的课堂实录从头看到尾,为了符合“微课”的标准,他花了大半个学期的时间,将每一节四五十分钟的课分成三到四段“小课”,最后于当年冬天上线。不过,课程上线初期的成绩就令王云岭感到惊讶,刚上线的选课量就达到六千七百多人。在线上平台,听课的同学们写下这样的留言:“我1964年出生,离死亡应该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听了老师的讲课,我将会更加珍惜生命,谢谢老师。”“有种选择叫‘别无选择’,生死就是这样的,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学习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思考生命这个主题,‘向死而生’使自己的格局,心胸豁达不少。”……

到了第二年,由于最初的课堂实录视频分辨率低,在线课程被撤了下来。“我费了这么多功夫,怎么能轻易下线呢?何况选课的人数这么多。”王云岭觉得要对选课的同学负责、对课程负责,不能草草了事。于是他重整旗鼓,打算再次录制,并且学院也很重视,大力支持他做“慕课”。“实际上真正做的时间是45天,是从2016年的12月1日到2017年的1月15日做完的,我记得非常清楚。”为期一个半月的录制过程十分辛苦,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七八个小时,一边写稿一边拍摄,对身心都是很大的考验。王云岭打趣地说:“刚开始录制时,头发很短。由于一直没有时间去剪头发,后来的视频里录着录着,头发就变得很长了。”

最终,《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在2017年再次上线,并于当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说到这里,王云岭感到很欣慰:“慕课录制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上线之后还比较受欢迎,选课量不断上升。现在每个学期都有一万多人选课,这个学期的选课人数是一万二千人。”

就像王云岭的课程导语中说的一样——我们关注死亡、讨论死亡是为了学习死亡、懂得死亡,这实质就是学习生活,懂得生活,就是学习如何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幸福圆满人生。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当我们在参观死亡的时候 我们在痛苦什么

周末,王云岭带着学期两个班的同学到殡仪馆参观,这是这门课的常规实践教学内容之一,颇受学生好评。


王云岭带学生到济南市第二殡仪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走进殡仪馆,参观告别厅、火化炉、化妆间、尸体存放间,体验死亡后的过程,最后再沿着山坡走“生命之路”。这条路上有很多雕塑,象征着人生各个阶段,从出生开始,然后慢慢成长,经过小学、中学、高中、大学阶段,然后工作,到了人生的顶峰,开始走下坡路,到老年,最后跨过一条象征着阴阳两界的分割线,这一生就终结了,“生命之路”的尽头就是骨灰存放处。“在走生命之路的过程中,同学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一生。”王云岭说,“我相信,当站在生命的终点回望整个人生,学生们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新的思考。”

在参观殡仪馆时,同学们还观看了殡仪馆员工出演的一个小节目,名为《天使的轨迹》。节目的主角是一位小女孩,因为患白血病去世,家人们为她举办了一个追思会。在沉默无声的氛围中,她的家人为她献上蛋糕、鲜花和蜡烛,为她哀悼。学生们虽然作为观众,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仍然能体会到家属的哀伤。“平常谈论死亡,谈的往往都是别人的死亡,所以很难有切肤之痛,没法体会自己亲自面临死亡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王云岭希望学生可以学会直面死亡,从而能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也珍爱自己的生命。

于是,今年的生死教育课程增加了一个体验内容——由学生们扮演的情景剧《醒来》。剧本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临终、告别、醒来、分享、回归。情景剧第一幕是扮演病人的同学躺在病床上,四周则有七八个人扮演父母儿女妻子等亲属,向“病人”诉说留恋的话语;第二幕在奏着哀乐的肃穆的殡仪馆里,“逝者”则躺在花圈之中,王云岭和其他同学献上鲜花告别、安慰家属并握手道别;第三幕是主持人让大家闭上眼睛,播放乐曲《醒来》“逝者”伴着音乐醒来,来到分享现场;第四幕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参演同学分享感受;最后一幕是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参演同学和全体同学一起接受心理抚慰,平复心情,回归正常生活状态。

有一个平时喜欢搞怪的男同学在扮演病人时,躺在那里一直笑嘻嘻的,但当哀乐响起时,他沉默了;另一位扮演逝者的女同学在表演结束时红了眼圈。他流泪的原因是饰演他妹妹的同学太入戏了,泪流满面,她被带动着进入了氛围,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开始意识到死亡这件从未思考过的事。

“从他人到你我,从陌生人到熟悉的人,这样的体验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死亡是真实的,是近在眼前的。”王云岭回忆起刚刚经历的实践课情景仍有感慨,同时也有细致的考虑:“中国是比较忌讳死亡的,扮演病人的同学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现场气氛哀伤,为了避免给同学们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我特意设置了分享环节和心理抚慰的环节,以让大家出戏。”

王云岭带学生到济南市第二殡仪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情景剧结束,醒来之后,同学之间互相抱一抱,庆幸还是活着的。“莲山一行,感慨万千;思及前事,瞻望余生;须向死而生,大步向前!”“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同时也能从容面对死亡。作为未来的医生,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学会人文关怀,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学生们参观后在山大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深刻感受。

当我们学习死亡的时候 我们得到了什么

“如果只剩一天的时间,明天可能就会离开这个世界,想想自己还有什么要说的?你希望自己死后在你的墓碑上刻上什么?”

这是在王云岭的课堂上创设的一个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冥想,放空身心,思考自己的墓志铭。有学生写道:“人生至斯,盖棺定论”,简洁明了的文字背后透出一股不负此生的信念;有学生用古文写下了很长的墓志铭,颇显文采与深思;有学生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医生的心路历程:“她是个普通人,迎接过生命,见证过死亡”……许许多多的墓志铭,体现了学生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谈死是为了让学生去感悟死亡,在死亡面前去反思人生。” 王云岭说,“所以让同学们能够以死观生,先到生命的尽头看看是什么,然后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这一生过得值不值,我们当下的生活是不是我们要的生活?”如果活着的时候浑浑噩噩,面对死亡时也会茫然不知所措,好像没有活过一样,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死亡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昨天不可挽留,未来不可预测,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珍惜现在,活在当下,快乐地生活。”这是王云岭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讲的一句话。

王云岭的课程给学生普及了正确看待生死的理念,有的学生更进一步思考怎么把这些理念更好地传播出去。2019年9月,临床医学院的本科生邱心慧和高鑫在大二时都选了王云岭的死亡教育课,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课程结束后和同学成立了“生命关怀益生社”,并邀请王云岭担任了社团的指导老师。王云岭日常工作繁忙,经常全国上下奔走,可还是亲自指导社团的发展,主讲了“生命关怀的新理念:爱与陪伴”等讲座,和到场同学们进行交流。“王云岭老师是真的热爱这份事业,并且希望更多的学生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高鑫感慨。

王云岭为人谦和,风度翩翩,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给学生以启迪,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敬,在他看来是作为老师最开心的事情。“如果写墓志铭,我想写的是:‘我教过很多学生,很满意。’”他爽朗地笑着说。短短十字,正是谦谦师者的最好诠释。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甘传昀 杨小雪    摄影:杨小雪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刀彦月 谢婷婷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