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校奖得主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校长奖和学术之星奖获得者孙亚杰:爱哲学 爱智慧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8日 11:30  点击次数:

 

当孙亚杰走到门口时,一个眉眼舒展、嘴角含笑的女孩子出现在眼前,一件简单的深蓝衣服,越发衬得她气质温雅。

孙亚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7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师从陈治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求是学刊》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大学校长奖、学术之星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走进哲学,追求真理

谈及研究课题时,孙亚杰目光沉静、逻辑清晰,随她在古希腊哲学研究世界漫步时,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她对哲学的热爱。

其实孙亚杰一开始想做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但她的导师陈治国教授说,不管做现代哲学或者西方哲学的哪个思想家,都要首先对古希腊哲学有所了解,因为它奠定了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和研究风格的基础。在了解古希腊哲学的过程中,孙亚杰对亚里士多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她看来,亚里士多德是一位非常务实且“接地气”的哲学家,他和古希腊同时代的哲学家一样,想要去追求不变的真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又十分重视变动不居的经验世界,努力从中寻找真理的种子。她举了一个很好懂的例子:“比如19岁是你的年龄,它可以算作你的一个特性,但是如果没有作为实体的“你”这个人存在,剩下的述说、形容你的一切都不能存在了。所以你看他是从我们最日常的生活经验当中洞察到了这些最深刻的东西。”说起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她的语气变得兴奋昂扬,眼神也热烈起来。

看似简单的道理背后却有着复杂深奥的逻辑,越探索越能体会哲学的浩瀚。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包罗万象,涉及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他不仅对这些学科内容本身进行探讨,还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论述了哲学探究应该使用的主要方法,即辩证法,孙亚杰在博士阶段的主要研究课题便是围绕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展开,着力探究它的思想起源、基本结构、运用方式以及与第一原理的关系等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孙亚杰对哲学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她说,哲学并不是几句生活哲理或者心灵鸡汤,而是对这个世界最高真理的探求,是最深刻的智慧,做哲学就是对这种智慧的不倦追求。她说,越是深入研究,就越发现哲学的丰富与厚重,看似简单的一条理论、一个观点,可能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彻底明白,“就拿辩证法来说,越研究你越发现,它牵连的东西太多了,它不仅仅是一个方法,还关涉到亚里士多德对哲学活动的态度、这个概念本身的前后变化,不同领域的运用方式等等……就像一个挖不尽的宝藏,越深入越广袤,越觉得自己渺小。”但即使这样,她仍在坚定追寻着、探究着,对于她来说,做哲学这件事情本身已经是十分让人幸福的事了。

学无止境,只记耕耘

越研究越深入,越深入越感到自己的无知——这是孙亚杰长期研究哲学的感受。很多哲学问题经历了几千年来哲学家们的不懈思考也没有确切的定论,它们吸引着孙亚杰继续探索:“尽管这条道路看起来并没有终点,我们却能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收获。”

人文学科不同于理工科,它更多的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想要开拓创新也并非易事,有时候自以为有了创新性的观点,再多看一些文献往往就会发现早有这方面的论述。她认为这是从事哲学不可避免的问题,哲学最重要的是论证,就算有自己的观点,也一定要有丰富的材料去支撑,要逻辑清晰地去论证,这个观点才能真正成为你的观点。所以,即使你的观点跟其他学者的观点相似,但论证的思路、切入的角度肯定不相同,提供另一条研究路径的证明、从另一个角度补充文本依据也是研究的价值所在。谈到创新,孙亚杰认为,哲学的理论研究,到今天,已经产生了很多共识,在这个基础上,突破一点点就是创新,从不同的角度去丰富这个体系也是一种贡献。她建议大家在做研究的时候不要以创新为全部的目标,“总想‘干票大的’,那结果可能就什么都做不成。”

平日里,孙亚杰喜欢整日“泡”在书中,“每天不是在看文献,就是在思考,或者写作。总之就这三件事情。”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先阅读原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浏览文献,看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已经达成了哪些共识,正在争论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细读原著,形成自己的看法观点,为它寻找论证依据,并且对不同的看法进行反驳或者补充——这是孙亚杰的研究方法。在日复一日的阅读、思考和写作中,她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研究思维。她认为,哲学思维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还是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哲学又是一项“共同事业”,因此学术上的交流、讨论也必不可少。

除了自身的专注与努力,孙亚杰的导师陈治国教授也给予她很多帮助。“严谨应该是从导师身上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孙亚杰说,陈治国教授不仅自己治学严谨,对学生也是一贯的严格要求,修改学生论文向来一丝不苟,大到文章的结构框架、逻辑思路,小到一个词语的表述是否恰当,甚至一个英文标点的格式,他都会详细地指出,在这种高标准的要求之下,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孙亚杰开玩笑地说,她的导师就像一台计算机,“你在写文章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觉得它是要经受计算机审阅的,就只能谨慎再谨慎,每一个措辞都要尽可能准确,每一句话都要有依据,每一个标点都要格式正确。”

听从内心 无问西东

“大学时代,无论是你的精力还是体力,都是一生中的巅峰状态,一定要尽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不要浪费时间。”谈到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孙亚杰这样说。她认为,大学里轻松自由的氛围是尤其值得珍惜的,在学习之余,可以多参加一些活动,或是开拓视野,或是提高综合素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从前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特质或者天赋,也有可能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有时候自己的专业未必真正最适合自己,这时候多参加活动会帮助你更早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亚里士多德有过关于“什么是幸福”的讨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真正的幸福不是世俗的快乐,不是荣誉,也不是财富,而是沉思。孙亚杰对这一观点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同:“思考会给你一种纯净的长久的愉悦——这是每个研究哲学的人都会有的感受。这种愉悦与物质上的获得感产生的快乐是完全不一样的。”据孙亚杰观察,哲学圈里很多人都在践行着这种沉思的简单生活。她的导师陈治国教授在智能产品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坚持用老式的诺基亚手机,既没有微博也没有微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选择隔绝外界那些纷繁的声音,追求一种极静极简的生活,埋头书籍,皓首穷经。孙亚杰说,这个圈子里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坚持,也不会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他们沉潜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专心治学。她师门的小伙伴们也是各有各的性格,他们率性旷达,不拘小节,和他们接触,特别轻松愉快,“因为他们内心都是非常纯粹、非常真诚的人。”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吃饭,三两小菜佐餐,哲学充当淡酒,不亦乐乎。

在这样自由有趣、又充满“哲学味道”的环境中,孙亚杰也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而且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对于日常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她总会不自觉地去思考,这让她的生活简单、平静且充实,很少会有空虚无聊的时候。闲暇的时候,孙亚杰最大的爱好是下厨,她觉得做饭的过程可以让大脑得到休息,也不需要与人交谈,一个人面对锅碗瓢盆和各种各样的食材,心就会慢慢静下来,会特别踏实和安定。

“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热爱智慧,敬畏真理,并用一生去追寻。”这是孙亚杰的座右铭,也是她的写照。当她与哲学越来越亲近的时候,心也越来越宁静,纷繁世事,像是被隔绝在她的精神世界之外,她在自己的心里修篱种菊,走近她的时候,仿佛能闻到袅袅书香……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赵可心 王天歌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