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张海霞:“报国是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标”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4日 16:08  点击次数:

张海霞,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无线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今年7月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在《IEEE会刊》、《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第一或通信作者论文59篇,出版与参与编写著作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5件。

“报国是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标,兴趣是科研工作的核心驱动,勤奋与严谨则是科研工作的一对羽翼。”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无线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海霞教授经常对学生这样说。

多年来,张海霞长期致力于无线通信与网络领域的研究,在大规模天线技术、无线资源优化管理以及数据辅助智能通信网络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突破。随着5G被列为“国家新基建”的重点发展方向,她带领团队探索5G关键技术在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为无线通信技术发展、5G赋能垂直行业作出重要贡献。

今年7月,张海霞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成为继王小云院士之后山东大学又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科学家。

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谁在信息化领域占据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

围绕移动通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张海霞十几年如一日地深耕无线通信与网络领域,先后提出了多天线广义空间多流调制与编码理论、无线流量预测新框架STCNet,其取得的原创性成果撰文发表于IEEE JSAC等业界顶级期刊,单篇文章35个月位列Top50热点论文。

随着5G技术成为国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实现工业化转型的核心关键,她和团队逐步转变研究思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率先开展无线通信关键技术在行业中的落地应用。张海霞及其团队借助在无线通信、大数据、智能算法方面的技术优势,深度参与了山东省智慧高速系统的建设,将先进的智能通信理念转化为扎实的工程实践,研发了先进、具有特色的智能交通管控系统,为全国智慧高速建设贡献了山东经验和山东方案。

面对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力争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张海霞及其团队深挖5G赋能制造业领域的数字孪生技术,依据传感器感知数据、历史运行数据等,结合5G传输技术,将工业设备实时状态及外界环境条件以动态仿真的方式复现到数字孪生体上,辅助质量检测与预测性维护,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对于制造企业“降本、提质、增效”、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以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线通信深入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大信息时代,信息学科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张海霞及其团队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从实践中发掘理论,再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努力在新时代的国家建设中迸发学科活力。

知难而不畏难

张海霞先后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3项、科技进步奖1项、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5项……这些荣誉镌刻的是张海霞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执着与付出,她充分具备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宝贵品质。

中国的无线通信技术从3G突破,4G并跑,直至现在的5G领先,张海霞一路参与、一路见证。回望自己的科研历程,她感慨道:“做科研,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持续、艰苦地付出和努力。”科研的道路绝非坦途,坐得住冷板凳的恒心与韧劲必不可少,面对过程中的困难,张海霞绝不轻视或逃避,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不断迸发出更强烈的科研热情。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对科研事业,张海霞敢想敢试,勇当先锋。她坦言:“所有我们想象的东西,甚至我们以前不敢想象的东西,现在都实现了,所以说还是要大胆地去想!”科研从来不是墨守成规,创新是科研的力量之源,张海霞的种种成就背后离不开她不断创新、久久为功的努力。“科研探索就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探索未经开发的领域,知难而不畏难,最终才能取得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她坚定地说。

张海霞始终怀揣着“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赤诚之心,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科研过程中,她始终面向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埋头苦干,砥砺奋进,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充分诠释着她在科研工作中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报国是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标,亦是她心中最纯粹的愿望。

“做科研也是做人。”如张海霞所说,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须锤炼自身品质,张海霞锐意攻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等宝贵品质为其科研工作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想成为像张老师那样的人”

谈及张海霞老师,学生们无不诚恳而向往地说:“想成为像张老师那样的人。”邓伊琴是张海霞团队的一名博士后,她说:“热爱科研,热爱生活,潜心教书育人,这是张老师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张老师是我的榜样,希望将来我能成为像她那样有热情、有感染力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张海霞始终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理想激励和鞭策自己,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力求做学生为人、为学、为事的“大先生”。

她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面向国家重大急需与‘卡脖子’问题”一直是她指导学生选题的根本原则。每年的“开学第一课”,张海霞总会向学生们系统介绍专业的背景,以及目前面对的重大问题和主要方向,并将自己多年治学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不仅要“低头拉车”,脚踏实地,更要“抬头看路”,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即所谓“努力缩小行动与目标方向夹角”。

此外,张海霞十分注重团队内部的交流互助。在交叉学科发展势头强劲的今天,打开研究视野、突破专业壁垒是题中之义。有组织地攻克科学问题,有组织地打破技术瓶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学术道德方面,张海霞更是对学生提出了严格要求。她反复叮嘱学生,做科研也是做人,必须遵循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容不得一丝侥幸。在张海霞的带领下,整个科研团队保持了良好的科研节奏和精神面貌,形成了踏实认真、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

当今世界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助推新工业革命,张海霞也深刻意识到:“以多学科协同交叉的新人才培养模式代替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旧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学生科研路上的领路人,她身体力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求形成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科研探索永无止境,科研领域的“她”力量正不断涌现。目前中国的无线通信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5G建设领跑全球,但在工业领域等垂直行业的应用上还有待突破。张海霞表示,她将不负新时代赋予当代科学家的责任与使命,继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突破更多技术、产出原创成果。“独行者虽速,但众行者更远”,张海霞将带领团队为信息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张穆楠 吕璐维 王紫嫣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相关推荐: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