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让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记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团队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06日 10:55  点击次数:

“你们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我感到很高兴。”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肯定他们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成绩,并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总书记回信的代表中,就有山东大学李术才院士及其所领导的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团队。多年来,这支团队扎根科研一线,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规划、技术支撑、保护生态、安全可靠”的指示精神,把党旗插在工程一线,教育培养学生践行“黄大年精神”。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造福于民,用智慧服务国家,凝心聚力、砥砺前行、追求卓越。

近年来,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2人,省部级人才22人。团队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各项事业飞速发展,这都得益于党建与科研工作的高度融合。

带着一探究竟的心情,记者走近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团队,了解他们的教学、科研与党建情况,深刻体会到了他们成功背后的艰辛、付出与努力。

有目标:争做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采访时,团队带头人李术才院士幽默地对记者说:“我们承担的许多重大工程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超前地质预报和注浆堵水展开研究。说通俗一点就是我们从地下去探测工程的地质情况,掘进机像穿山甲一样在地下打洞,需要修补的地方我们就用新材料注浆。我们就像不良地质体的医生,在建隧道时,对‘生病’的地质体做诊断,及时发现‘病灶’,然后给予‘诊治’。”

李术才院士既是一位勤奋、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又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学术领航人。凌晨1、2点,透过熹微的月光,常可看到他和团队成员在现场或在办公室挑灯夜战探讨工程难题。他们将党建和科研攻关紧密结合,汇聚起攻克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灾害防治的磅礴力量,解决了国内众多公路、铁路、水利、矿山等行业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成长为行业的翘楚。

李术才院士目光敏锐、思维超前,瞄准学科前沿大胆探索。随着岩土工程中心师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团队怎样才能建好?这是李术才院士经常思考的问题。他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学习中思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把金钥匙,破解制约团队快速发展的难题。李术才院士常说:“很多时候,事业做不好的根源是思想问题。如果党建做得好,科研工作就会无往而不胜。”

岩土中心团队在李术才院士的带领下,坚持党建统领,坚持“四个面向”,把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当成团队最重要的任务。一批批专家学者扎根现场,攻克“卡脖子”难题,使得山东大学岩土中心的科技创新走在了国内外同行的前列。

回顾岩土中心党支部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2001-2007)、发展阶段(2008-2017)、标准化样板党支部建设阶段(2018至今)。

2001年至2007年,岩土中心初创之时,工程现场科研任务繁重,师生们难以集中参加政治学习。如何把岩土中心的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好呢?李术才院士动员队员,可以探索在现场建立临时党支部或者党小组。

20年前不比现在,到工程现场出差,经常需要住简陋的民房,师生们畏难情绪大,李术才院士常在现场工作之余,与师生们谈心,给大家讲“长征”的故事,不断加强师生们的思想理论武装,坚定大家扎根现场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的信念。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渐渐地大家发现这的确是凝聚人心的“良方”。 从此,岩土中心临时党支部在承担的重大工程现场遍地开花,激励施工现场的师生们群策群力,攻坚克难。

2008年至2017年,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鼓励党员以理论学习作为切入点,采取自学、研讨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党旗在科研工地高高飘扬。

在广西华润水泥平南矿坑突水治理现场,临时党支部书记李海燕教授带领党员坚持“两学一做”,在紧张的现场工作中抽时间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党员集体学习和观看《新闻联播》,精读《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并结合工程现场就如何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问题进行讨论,引导现场党员边学习、边思考、边行动。

岩土中心副主任林春金说:“团队在现场建立临时党支部的决定,解决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使得党建与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科研也因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8年,岩土中心以李海燕教授为带头人获批了全国样板党支部,这是岩土中心党建工作的突破。工作中,大家都为打造“思想政治与科学研究‘双一流’的学术团队”这一目标不懈努力着。

凝练团队文化,李术才院士提出了“披肝沥胆的忠诚精神、夜以继日的勤奋精神、奋勇争先的创新精神、众志成城的合作精神、公诸同好的分享精神”这五种精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他做好了团队的“思想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三项保障。

如何鼓舞士气把工作落实落细呢?团队实施了七项举措:把支部建在科研现场,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强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并严格执行支部学习制度,做好“三会一课”;探索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支部教育机制,全面提高思政工作质量;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原则,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积极探索、推动创新样板支部工作新模式;做好经验推广示范,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

在科研现场,岩土中心建立“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课题组组长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探索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党支部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融合机制,突出作用、注重实效,促进岩土中心各项工作快速发展。

样板党支部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2019年,土建学院举行样板党支部经验推广交流会。李海燕教授应邀到重庆市教育系统等单位进行经验分享。薛翊国教授除了被邀请到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单位交流经验外,还参加了学校毕业生党员主题党日活动,为学生党员作培训。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审计厅、山东省科技厅等单位也前来学习党支部建设经验。

善创新:服务国家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岩土中心团队发扬善学善思善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创新、艰苦奋斗创业等“五大优良作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工程难题。据不完全统计,研究成果已应用到230余项国家重点、难点工程。

广西华润课题组技术攻关,解决涌水治理难题华润水泥是一个年产1000万吨水泥的国家大型企业,平南矿山因多年开采和长期抽排水导致矿区及周边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建(构)筑物倒塌、地表农田塌陷、鱼塘干涸,严重破坏环境。2015年5月,平南矿坑被淹,积水深度超过6米,企业停产半年之久,经济损失达14.5亿元。华润水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矿坑涌水治理,但一直收效甚微。经多方比较,最终邀请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团队去解决突涌水问题。

面对岩溶地区矿山大范围涌水治理的世界级难题,在李术才院士的指导和鼓励下,岩土中心快速组建了一个由多专业师生组成的攻关课题组。团队精气神十足,奔赴广西华润治水一线,由李海燕教授担任课题组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李海燕教授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周召开三个会议(技术分析会、党建会议、安全会议),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激励年轻人克服畏难情绪。团队提出并实施了“非连续性帷幕截流+关键通道探查封堵+止浆垫控流降速”的关键技术,成功封堵了日涌水量为7.12万立方米的涌水点,解决了广西平南矿山涌水问题。

2018年初至今,李海燕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又开展了华润平南矿山二期和合浦矿山涌水治理等项目,他带领攻关团队提出了“止浆垫控流降速+关键通道精准探查+非连续帷幕截流+CIS新型可控材料封堵”的综合治理理论与成套关键技术,实现了平南二期、合浦矿山涌水的快速封堵。

自承担华润治水项目以来,岩土中心团队先后解决了华润水泥两个矿山的治水难题,合计每天减少矿山涌水30万立方米以上,给企业每年产生两个多亿的经济效益。治水理论与技术得到了全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等同行的高度赞扬,认为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滇中引水课题组科技攻关防控重大地质灾害。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标志性工程之首,也是云南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民生福祉工程。

据杨磊副教授介绍,该工程输水线路全长664千米,其中隧洞长612千米,占比高达92%。全长62.6千米的香炉山隧洞是滇中引水工程全线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发生突水突泥、塌方等重大地质灾害50余次,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与挑战。

为解决香炉山隧洞突水突泥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难题,岩土中心在现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李术才院士牵头,4名老师、1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常驻现场,针对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工艺、材料开展科研攻关。课题组成员秉承“不怕失败、反复实践、攻坚克难、必将成功”的理念,在党建引领下,凝心聚力、不畏艰辛、顽强拼搏。前期在香炉山隧洞突水突泥段开展了超前地质预报,基本查明了围岩富水区及含导水构造分布情况,为灾害治理提供了直接依据。

针对香炉山隧洞4#、5#施工支洞突水突泥灾害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治理方案优化、注浆材料选型、注浆工艺调整等研究思路和具体措施,为施工单位提供了全过程技术指导。同时,在施工现场建立了突水突泥灾害治理实验室,面向工程现场需求,开展了新型注浆材料与技术工艺研究,致力于攻克滇中引水工程突水突泥重大地质灾害防控的技术难题。

解难题:在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李术才院士说:“科研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是没有价值的。”经过20多年的奋斗攻关,岩土中心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突水突泥灾害治理等领域的技术难题不断取得新突破。

济南地铁课题组竭力保泉,解决泉域地铁建设关键难题。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泉水保护优于地铁建设。“用慎重的态度对待保护泉水,用智慧的方法建设轨道交通”成为济南地铁破局关键。

李利平教授说:“为更好服务济南地铁建设,在李术才院士带领下,我们建立了济南地铁临时党支部,召集力学、仿真、智能传感器研发等方面专家,聚焦地铁安全建设与运维面临的关键难点,先后研发了地下空洞成像仪与光纤微动探测装备,精确探明了地铁施工中多处溶洞灾害源,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济南市地铁二期规划提供了保障。”

目前,团队聚焦超大直径盾构掘进难题,开展了穿黄盾构施工数据多元融合、动态评估与智慧决策研究,为“万里黄河第一隧”黄河流域首条公轨合建交通隧道——穿黄隧道的安全建设保驾护航,引领济南开创水下穿黄时代。随着二期工程(4、6号线)开工建设,济南地铁正式迈入保泉时代。团队聚焦高端盾构智能化难题,研发了“火眼金睛”——盾构地质探测装备、“超级鼻子”——八合一气体环境监测装备、“智能牙齿”——刀具磨损监测、“体检器”——同步注浆检测等高端装备,为济南地铁建设保驾护航。

川藏铁路课题组克服高原恶劣环境,为极端环境下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提供技术支撑。川藏铁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世界性战略工程,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的标志性工程,面临“极端复杂的地质环境、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度敏感的生态环境”等世界级挑战。

川藏铁路工程临时党支部书记石少帅教授说:“我们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难题,贯彻岩土中心将‘党旗插在最需要的工程一线’的育人理念,带领研究生们克服了高原、高寒、高海拔等恶劣环境,为川藏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提供了技术方案。我们长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现场工作,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实际行动为川藏铁路贡献了一份力量。”

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4720米的色季拉山、4658米的业拉山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目前,川藏铁路“两隧一桥”和“两区段”已开工建设、“中间段”也在紧锣密鼓的招投标中,川藏铁路课题组先后主持和参与《川藏铁路雅林段隧道建设方案研究》《川藏铁路两隧一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提出了极复杂地质环境下超长深埋隧道TBM、钻爆法施工超前地质探测技术方案,为工程可行性研究、隧道初步设计和安全施工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青岛地铁课题组与地方合作,探讨如何解除施工现场涌水溃砂的威胁。“在现场,我们党小组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等,用政治理论武装头脑。有党组织的正确引导,党员的冲锋陷阵,科研工作就无往而不胜。”青岛地铁等工程现场临时党小组组长刘人太教授说。

课题组围绕沿海地区不良地质加固,涌水涌砂灾害治理、隧道结构渗漏水修复、隧道掘进机施工卡机脱困等难题,与青岛地铁集团建立了“青岛市隧道渗漏水防治专家工作站”“隧道智能运维协同创新中心”,先后解除了青岛地铁20余处涌水溃砂威胁。

能吃苦:做脚上沾满泥土的教授

日无暇晷,废寝忘食。岩土中心专家学者们深入现场,身上一层土、脚下一坨泥。他们所肩负的每一份职责、勇担的每一份重任,都是凭借伟大而坚定的信念,转化为无尽的精神力量。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岩土中心在党建和科研工作上的突飞猛进,离不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蛟龙潜海底,沧海变通途。薛翊国教授先后负责我国第一批、第二批海底隧道的多个工程的超前地质预报和现场科研攻关工作。2008年,他带领课题组来到中国第一长公路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现场,该项目地质条件复杂,共有18条断层连通海底,一旦发生突水事故,将产生毁灭性灾难,在李术才院士带领下,薛翊国教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现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通过政治学习,队伍素质提高了,责任担当意识也增强了,并组建了党员突击队,从保障胶州湾海底隧道安全建设出发,冲在前面、守在一线,埋头苦干、日夜不停。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薛翊国教授带领现场科研团队成功预报了所有含水断层,避免了任何一起突水突泥事故的发生,为胶州湾海底隧道的顺利完工贡献了山大力量。

2021年6月17日,我国华南地区最长海底隧道——厦门海沧海底隧道全线通车,薛翊国教授受邀参加了通车典礼。五年前,薛翊国教授带领团队来到项目现场,时隔多年再次向茫茫大海发起挑战,他带头成立了山东大学厦门海沧海底隧道临时党支部,科学筹划,精心组织,在科研工作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完成了厦门海沧海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海底隧道钻爆法建造关键技术、临海浅埋暗挖关键技术等多项课题的科研攻关,克服了多项工程难题,为海沧海底隧道的顺利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业主、监理、施工单位一致认为,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团队在现场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工程问题。

岩溶水是冰冷的,治水的心却是火热的。2015年冬天,岩土中心广西华润水泥矿山岩溶水治理项目中,为了将引水管安放到最合适的位置,课题组党员不畏寒冷,亲自下水安装,在水中连续工作了2个多小时,出水时冻得已嘴唇发紫。为了查明出水点的位置,实施快速封堵涌水,许多人在现场踏勘,脚下都没有干过。李海燕教授说:“华润水泥很期待能尽快封堵涌水,这对山大团队既是压力更是责任,岩土中心把治水的任务交给我,我就要尽全力完成好。”他连续在工地待了整整73天,整个春节假期都没回家。在他的带领下,学生党员张益杰也在现场住了73天。

新疆引水安全高效掘进,在祖国边陲谱写无悔文章。新疆某引水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TBM集群施工项目,该项目面临塌方、大变形、卡机、突涌水等灾害风险。许振浩教授带领的临时党支部已扎根新疆三个年头,攻克难关。

新疆的工地,常常是“隧道外-30℃以下、隧道内30℃以上”,每天在60度温差的“水深火热”中工作,常会面临涌水突泥、塌方等灾害风险和人身危险。现场教师每年近300天的出差,亏欠家人太多太多。有的团队成员在与家人视频中,看到年幼的儿子,眼中浸满了泪水。

“北疆很大,有时候翻山越岭一整天感觉还在此山中呢!”课题组负责人许振浩教授说。隧洞很长,从洞口到掌子面要换坐很长时间的小火车,课题组成员常常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工程车在工地奔波,一个季度更换15-16个轮胎是常有的事。艰难困苦的环境,没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就无法去解决问题,此时临时党支部给了团队无穷的支撑力。

许振浩教授带领支部成员坚定“立足伟大时代,践行伟大工程,创造伟大成就”的信念。2021年7月1日,在组织集体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他们当天前往项目驻地附近被誉为祖国 “英雄矿”“功勋矿”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重温入党誓词,并谈到:“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做可可托海精神的传承者,坚定理想信念,继续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砥砺初心使命,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他们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无畏气概,为TBM安全高效掘进保驾护航,在祖国边陲谱写无悔的文章。新疆某管局发文对团队的评价是“不遗漏任何一个重大灾害源”。

云南高黎贡山隧道课题组解决突水突泥难题,保障隧道安全高效掘进。云南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是中缅铁路的一部分,是第一条穿越横断山脉的铁路干线隧道,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施工过程中不断产生突水涌泥灾害,聂利超教授承担起地质超前预报的艰巨任务。

聂利超教授成立了高黎贡山超前地质预报临时党支部,提出了“安全、忠诚、勤奋、创新、分享、团队、幸福”工作理念,现场党员不怕苦、不怕累,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战斗精神攻坚克难、不断创新。他们采用团队自主研发的TBM搭载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曾连续72小时轮班值守采集一手试验数据,探明了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的位置和规模,及时指导了施工支护设计、TBM掘进参数和安全控制,有效防止突水突泥、塌方等灾害发生,保障了高黎贡山隧道的安全高效掘进,受到央视“新闻联播”关注,《人民日报》对此也作了报道。

肯钻研:实验室建在工程现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岩土中心提出土木工程研究生“三保障六学习”学生培养模式,“三三制”教学方法和“三结合一融合”培养目标,开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形成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山大模式。

思想统一了,学生的学习才有动力。岩土中心团队在做好学生“思想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到每天精读一篇论文、每周开展一次分享、每月汇报一次总结、每季主讲一场报告、每年一月现场实践、每届一期海外留学。这就是“三保障六学习”。

仅仅有课堂知识是不能造就业务精湛的工程师的。岩土中心团队要求学生1/3课时在教室、1/3课时在实验室、1/3课时在现场。这样的“三三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工地摸爬滚打中快速成长。

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同学们练就了扎实的科研功底,诸多学生考取了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并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大奖。岩土中心团队实现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外留学相结合、产学研赛相结合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的“三结合一融合”培养目标。

在此培养模式下,学生周炳桦入学成绩非常靠后,入学后,成绩进入前三名,后来考取山大土建学院博士研究生。学生张学亮入学成绩也一般,入学一年后研究生排名第一,后来录取申请审核制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2018级博士生张开多次参加校内外大型试验,自研究生开始走遍全国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与20多项重点项目实践,获山东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山东大学第十届“五·四”学生优秀成果奖。2018年,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博士党支部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党支部。

岩土中心实行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依托国家重大岩土工程科研项目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30余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挑战杯”中获得国家“挑战杯”金奖、二等奖,山东省“特等奖”等。

为解决学生在学校和工地往返带来很多不适应的问题,王琦教授课题组把实验室建在工程现场,实验基地有宿舍、实验装备、图书馆、教室、科研工地,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共同做科研,形成了“科研、生活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王琦教授在现场成立党支部,重点发展附近的现场人员和现场的优秀学生入党。目前,科研小组已经发展三名党员。现场老师都是党员,现场学生党员占75-80%。在党支部的引领下,现在已经有三组参加挑战杯的学生进入全国挑战赛。

见实效:以党建促科研争创一流业绩

山东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构建科研创新体系,显著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岩土中心以党建促科研,鼓励学科交叉、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推进科研管理模式创新和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2018年,岩土中心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2019年,岩土中心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地下工程重大水害预警控制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级平台在评估中获评优秀,山东省工程智能勘探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完成中期考核。

2020年,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团队在地下工程领域成绩突出,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2021年获得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此外,岩土中心样板党支部还被评为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先进党支部、山东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李术才院士的带领下,岩土工程中心的老师们立德修身,潜心治学,以培养青年人才和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为己任,在攻克地下工程领域的难题中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造就了一批无愧于时代的栋梁之材。


写在最后:有一种情,与风月无关,那是岩土人用铮铮铁骨铸就的报效国家之情;有一种爱,博大而深情,那是岩土人对大地深沉的爱。工程建设因不良地质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经他们的妙手,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一年365天,这个团队中有许多人一年300多天常驻工地。在现场临时党支部的带动下,他们把对亲人的思念与亏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岩土中心的师生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同时在青春之时,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这一切,让他们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将走得更高、更远。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王莉莉    摄影:杨云雷 王莉莉 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万广远  】

相关推荐: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