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刘战强: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11日 08:08  点击次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2025”“工业4.0”……2018年的这些热词反映了中国四十年飞速发展的奇迹,其背后是机械制造与加工行业的有力支撑。国产航母、大飞机等大国重器的问世离不开不断提高的加工精度,“切削”“精加工”等字眼自然地跃上了生产制造领域的“C位”。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力象征,切削加工与刀具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革新动力。在业界有“切削加工圣地”美誉的山东大学拥有全国最大的切削加工团队,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便是刘战强教授。2018年12月18日,山东省政府公布2017年度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名单,刘战强教授名列其中。

走进千佛山校区西配楼,记者在六层的一间办公室里找到了刘战强教授。书架上陈列着大小不一的加工零件与刀具模型,右手边的墙壁上挂着醒目的一幅书法,上面苍劲有力地写着《礼记·中庸》的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提到这幅字时,刘战强教授的语气充满敬意:“这是全国劳动模范桂育鹏先生的墨宝,他是刀具加工这一行的专家。”在经过两个小时的交流后,我们深深感受到,刘战强教授是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句箴言。

刘战强,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是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宝钢优秀教师、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山东省优秀博士后获得者等。主要从事切削加工理论与刀具技术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

治学勤勉,处世淡泊

谈及刘战强教授的研究领域,他对刀具与切削加工意义的见解十分深刻:“时代划分的依据除了社会制度以外,还有人们所使用的工具。”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时代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使用工具的更新换代,在如今的生活里,精加工的环节便离不开切削。说着,刘战强教授拿起了放在桌面上的手机,饶有兴致地抚摸着手机边缘的纹路为我们介绍:“每一部高档手机为了纹路美观,都要经过切削加工。”谈及切削加工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刘教授表示小到吃水果削皮,大到飞机零部件加工,都离不开切削,即使是当前热门的3D打印技术,其设备也要用切削技术来制造生产。“其中90%以上的零件加工涉及切削,这是一种最基础的加工工艺。”如今的技术虽已日新月异,但其发展的本质仍是不断“做减法”。

在刘战强教授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尊3D打印的人物蜡像,这是他在一次高速加工国际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后主办方送给他的纪念品,刻画精细,栩栩如生。刘战强说,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产生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便需要更为精密的加工与操作,同时又需要不断提升的切削效率,这时精度与效率之间便出现了适配性的问题,刘战强教授的研究领域就在于此:“只有与加工需求最相适应的才是最好的技术。我们完成一个零件加工可以有很多种方案,选择哪一个最适用,这个最关键。”

长期投身于高速切削理论与刀具技术研究的一线阵地,刘战强教授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近几年,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武器装备预研等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项目合作单位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海外合作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国防APTD计划等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在机械制造类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SCI他引千余次。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

面对此次获得的“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刘战强教授肯定了奖励和荣誉带给他的欣喜和动力,但也承认压力与动力并存:“荣誉是过去的事情,还是要往前看,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教学科研不是为了获得荣誉,而是立德树人,透过现象,发现真相。”面前的刘战强教授脸上总挂着和蔼的微笑,在交谈中总是用较慢的语速表达着清晰的逻辑,谦逊的态度体现着一位学者的虚怀若谷,朴素的衣着难掩师者的满腔热忱。

精于裁剪,明于详略

机械加工的效率和国家实力息息相关,刘战强教授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心中总是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当被问及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机械加工领域的差距时,他的眼中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我们国家的制造水平经过多年科技人员的艰苦创业,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美国、日本、德国还有差距。目前国家也有较多的科技专项支持该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这些都是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可能也经常听到我们国家缺少核心科技,我们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大飞机等国之重器,讨论到底缺什么。面对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我们都很急着迎头赶上,但着急之余我们也要冷静地思考。”

刘战强教授在闲暇时喜欢安静地思考,面对机械加工的发展瓶颈,他也常常陷入沉思。“这不是说某一个方面单一的落后,而是涉及一个系统、一个体系,需要日积月累。”说着他望向了挂在办公室中央的一幅大飞机及其发动机的结构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了各零件的名称:“发动机的本质涉及材料和工艺。从材料到毛坯,从毛坯又变成零件并装到发动机上,看似简单的过程可能就得几十个甚至上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多个技术的集成。”

刘战强教授向记者介绍“五轴联动高速微细加工中心”。该设备精度可在头发上打孔

面对未来工业的发展,刘战强教授坦言机械加工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离不开材料科学、控制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而产品是一门学科吗?显然不是。”每一个集成产品的背后都离不开多个学科众多领域专家的同心戮力,这也对接下来的学科融合和交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诗有悟,水到渠成

在和刘战强教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有时喜欢观看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以及诗人的表达艺术十分赞赏。一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让他赞不绝口:“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你看这首诗,每一个用词都恰到好处,逻辑性和表达力都十分出彩,其撰写其实跟切削加工是一个道理,删去多余的,留下的才是有用的精品。”实际上,刘战强教授在交流中也透着一股诗人的气质,举止温和而优雅,词句简练而又富有表现力,同时饱含着缜密的逻辑。

“水到渠成”这四个字经常能从刘战强教授口中听到。他认为,世界自有其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我们穷其一生不过是做规律的探寻者,那么不论做事还是做人都要本着“水到渠成”的理念,做好自己该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面对荣誉得失,他宠辱不惊;面对人生起伏,他随性自然;这便是他的人生哲学。

刘战强教授的人生哲学也体现在他对团队的参与和建设之中。他所在的团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高速切削与加工团队,成员来自机械、材料等不同领域。“团队关键在人。我们讲究最多的还是一种默契,不希望把很多精力花在人和人的沟通上,希望把精力用在做事情上。比方说讨论一个项目的申请或者执行,基本上我们分好工,说一下任务,就分头去执行了。”紧密的合作带来的是高效的工作,心中的默契凝聚着一个志同道合的科学团队。删繁就简,抱诚守真,如此“水到渠成”便是成功合作的最佳诠释。

在作学术报告时,刘战强常常把如何做学问嵌入其中,劝勉学子们在做学问时也需要培养删繁就简的品格。在他看来,做学问要培养reading(阅读)、thinking(理解分析)、writing(表达)三方面的能力,既要检索文献中保持敏感的学术感知,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和数据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更要在理解分析中进行归纳和梳理,最后用科学、规范而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三个过程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剔除多余的东西,这和切削加工的理念亦不谋而合。

躬耕三尺,不忘初心

刘战强展示了手机里珍藏的伯父入学国立青岛大学的证明

三尺讲台,一站便是半生。刘战强教授与山大的感情很深,他的大伯父和二伯父当年都是山东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的学生,自己的手机里仍珍藏着当年伯父入学证明的照片:“可能叫做入学志愿书,因为没有章,也可能是报到证。”刘战强作为山东工业大学(2000年并入山东大学)的本硕毕业生,毕业后便留校任教,距今已是三十年。早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与今日不能相提并论,刘战强就是凭着自己对机械加工研究的热爱走到了今天。

1995年,刘战强前往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谈及这段往事,他回忆起了恩师艾兴院士早年间给予自己的帮助,能获得读博的机会也得益于艾兴院士的推荐。在香港城大学习的几年时光,刘战强教授感慨自己获益匪浅。“90年代的香港和内地差距还是很大的,报到时给我一个Email我都不知道怎么用。”他在那里满是新奇,也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我那时候的副导师是前苏联的一位院士,被人称之为‘金手’,加工一个零点几毫米的零件,凭手感就知道加工是否成功。”面对如此出神入化的技术,他感慨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才能达到高水平的成就。香港的求学经历为刘战强打开了一扇看向世界的窗,也让他明白祖国内地和世界的差距,于是他更为刻苦地学习与钻研,并自嘲“要想让一个人吃苦,就送他去异地读博”。这段时光为他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待到毕业以后,面对国外更优越的待遇,刘战强教授始终怀着对山大、对艾兴院士的感恩之情。“当时还有很多机会去外国,回来看见艾老师,老先生一句话说你毕业就回来吧,我就又回来报到了。”每个人都会有牵挂,都会有放不下的情怀,不论走到多远,只要一声熟悉的呼唤,便会让回家的心情汹涌澎湃。

师恩难忘,在艾兴院士事迹报告会上,刘战强教授动情地追思老师的生平点滴,老师的风范品行影响着他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艾老师有着超人般的毅力,现在觉得那时候的条件很艰苦,他却一直坚守做研究。别管条件多苦,他都能变不可能为可能。”讲到这里,面前的刘战强教授难掩对恩师的思念之情。不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他始终以艾兴院士为模范去实践,将艾老教给他的,再一点点教给后来的学生和青年学者。艾老对科研有着坚韧的毅力,刘战强教授也在学生中留下了“7711”(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从7点开始工作至少11小时)的佳话。艾老对教育有着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后辈有着因材施教的提携,刘战强教授也在学习与生活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每日为学生推荐优秀资料,在学生生病时解囊相助……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可见刘战强教授的师承传递。

在学生眼里,刘战强教授既是一名博学的导师,又是一位和蔼的长辈。学生对他的评价里总少不了“亲切”“严谨”“勤奋”等字眼,有学生回忆自己刚上研究生时,刘战强教授晚上12点还会给他发文献;学生犯错时,刘战强就好言好语、苦口婆心地相劝。学生们不仅从他身上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生活的态度。机械学院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任小平的硕士、博士生导师都是刘战强教授,在她眼中,刘战强教授真诚待人、谦虚有礼的作风给同事和学生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刘教授晚上时常来实验室做科研,和学生讨论学术问题,在与学生交流时除了关心学习之外,还会主动询问并关心学生的家庭。”

“三十年来,每年都能见到不同的新面孔,这是做老师的乐趣。”刘战强教授谈到学生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喜欢在课堂上边听课边思考的学生,也总是会留心观察学生们的眼睛:“眼睛动了说明在思考,前几年给本科生上课时有几位爱思考的学生,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谈到近年来自己因科研繁忙,上的本科生课程变少,他眼中透出一丝遗憾:“我还是很想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科研是抽象性的,而教学是形象性的。台上说一句话,台下要练十句。”直到今日,刘教授还常常观看TED演讲来学习教学与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作为机械加工行业的专家,刘战强教授深知社会革新的速度以及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总是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的培养都很重要。培养也不是增加、添加,有时候做减法更好,特别是大学生、研究生把不良习惯和思维方法减去,专心做事情就好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也如此。”他将切削的理念也运用在了教育之中,在教学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面对未来,刘战强教授坦言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好好教书,好好做科研:“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代人就能做完的,如果说年轻人从我这里能得到一点东西,那就足够了。”谈到年轻一代的创造力时,刘教授对未来抱有非常乐观的预期:“未来还是非常精彩的,我们还是要热爱生活,期待生活,享受生活。”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何元航    摄影:谢婷婷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