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16日至18日,由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海洋湖沼学会微生物海洋学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海洋生物生态与进化”青年论坛在青岛召开。本次论坛以“海洋典型生态系统演化与生物适应”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南海海洋所、水生所、昆明动物所、南京古生物所、烟台海岸带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科研人员,共同探讨海洋生物生态与进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
山东大学教授李盛英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了山东大学涉海学科的建设历程和发展愿景。
论坛共邀请11位报告人系统展示了海洋生物生态与进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山东大学教授李盛英、浙江大学研究员沈星星分别作题为“深渊鱼类的起源演化和环境适应”“CYP152家族过加氧酶新反应与新机制研究”“昆虫‘暗物质基因’分子功能的探索”的大会报告。在“人工智能赋能生命科学”“生物演化与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模块中,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就新药研发、极端环境生物资源挖掘、生物性状及功能解析、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演化、生态系统管理服务、海洋基因组学等主题展开交流讨论。与会专家强调了交叉学科发展和跨单位合作及海洋生物信息数据库构建的重要性,鼓励青年学者积极交流,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科学院南海所研究员林强作总结发言,表示要深度融合多学科优势,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加快技术升级,努力将人工智能同现有学科优势结合,抢占海洋生命研究领域的制高点;通过开放科学深化各机构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增进交流,通力合作,协同创新,携手推动中国海洋生物与生态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问题。
针对学科发展现状,本次会议凝聚了三点共识:一是加强协同创新意识,要打破学科壁垒,凝聚发展合力,促进海洋生物学、生态学、基因组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多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碰撞、催生出更多原创性成果;二是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扶持,青年学者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是推动学科发展的生力军,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多展示与合作的平台;三是加强科学研究的应用导向,基础研究应与多元化应用场景相衔接,更好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坚持海洋强国战略,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长期致力于海洋碳汇研究前沿。作为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参与单位,在全链条海洋碳汇过程和负排放技术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会议的举办,为海洋青年人才搭建了重要的交流互鉴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海洋生物生态与进化研究领域的深化合作。本次论坛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2376147;No. 32470529)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ZR2024JQ027)的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