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威海校区举行了第十九届“挑战杯”省级决赛的出征动员大会,我作为团队指导老师代表有幸参与。在会场上,看着八支入选团队成员们一张张充满斗志的年轻面孔和领导同事们充满希冀的目光,我深深感受到“挑战杯”中“挑战”二字的份量。
回想近一年的参赛备赛历程,作为一名竞赛的指导老师,我欣喜地见证了学生们一点一滴的成长,他们的成长其实比奖项更让我们骄傲。参加“挑战杯”,我们当然希望拿奖,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竞赛把一个模糊的想法变成可落地的方案,以及教会学生如何面对质疑、如何团队合作。比赛让学生们的努力被看见,甚至可能改变未来的方向。无论结果如何,这段经历都将会让大家与众不同。这些能力,远比一张证书更珍贵。
“挑战杯”是“实践育人”最生动的课堂。杨玉书记在总结发言中,以一位“老挑”的身份回顾了校区科创竞赛的历程,将“挑战杯”概括为大学生融入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好抓手”、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展现山大学子风采的“大舞台”。通过这些年的带队参赛,我也深刻体会到“挑战杯”是一个非常好的育人平台,参赛不仅是锻炼专业能力,更是接受一场问题导向的使命教育、一次科研伦理的实践养成、一段创新报国的精神洗礼。身边总有人问:“大学生能做多大的科研突破?”“挑战杯”告诉我们,青年人的担当从来不是口号,而是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的创新,始于对身边问题的敏锐发现,成于对改变现状的执着追求。比赛中评委们常问:“你的项目能带来什么社会价值?”这个问题背后,是“挑战杯”更深层的期待,它提醒我们,青年创新者的使命,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即将赴临沂大学进行决赛了,“学校是大家最坚强的后盾”这句话也越来越具象和清晰。学校、学院不仅在制度保障和备赛流程上为我们全力护航,更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专家团队的精准辅导、行业数据的强力支撑,到模拟演练的实战打磨。领导老师们温暖的人文关怀,既是温暖的避风港,更是催征的战鼓声。我想,这就是我们山东大学的育人温度——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在托举学生的梦想!
决赛在即,衷心祝愿山大的每一支团队都能享受比赛过程,在交流中收获成长,在合作中感受团队的力量。无论结果如何,你们展现出的探索精神和扎实努力,已经是最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