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孔超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论文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8日 11:28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文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孔超作为第一作者在人文社科权威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3期)上发表题为“人类语言信息传递速率的共性”的重要论文。文学院刘娟副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人类语言在形式上纷繁多样,但因其高度一致的交际功能,一直以来语言学家们试图找到人类语言可能存在的共性。以往对人类语言共性特征的研究和探索大多是定性的或经验性的,孔超等对覆盖全球近50亿母语者的61种语言或方言进行了大规模的计算考察,考察范围不仅包括不同语族的语言,还包括拉丁语、世界语等已经没有母语者使用的语言。他们发现人类语言的信息速率存在一个常数,即14.15比特每秒,这是基于大规模计算得出的实证性结论。古往今来人们一般认为能够表现为常数的数学规律多存在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中,而本文的结论表明在语言中也存在这样精确而普适的数学规律。这一发现推进了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价值。

孔超的研究将人类语言信息速率的数值从39.15比特每秒改写为14.15比特每秒,并且发现这一数值在61种语言中有更小的标准差。孔超使用了更符合语言实际的词作为计算单位,将语言中的语法关系、语义搭配的信息量也纳入考量,改进和完善了测算语言信息速率的方法框架,使得今后相关研究有了更精确的测量工具。这将探索人类语言信息速率的研究推进到新的阶段。另外,论文中还讨论到,目前的常数14.15比特每秒是基于人类演化到现阶段的舌头、口腔、声带等生理发声装置得出的,而非大脑感知理解的限制。如此一来,从宏观的视角随人类发音器官的生理结构的进一步演化,也可能带来这一常数的变化。而人类语言信息传递速率与感知速率的关系,发音器官的生理限制与大脑语义理解速率的相关性,这些有趣的问题则有待进一步的实验求证。因此,该研究的结论不仅对语言学的研究有创新性贡献,对于语言的演化与人类演化的相关性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目前,孔超及刘娟副教授团队的其他成员还在致力于对微观视域人类语言信息速率的研究,其结果对于人类语言的某些共性特征、语音的历史演变现象能提供很好的解释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耿姝晴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陈伟涵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