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表彰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和第十五届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学科新秀奖获奖人员的通报》,山东大学共有61项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含特等奖)11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22项。山大视点网站整理汇总了这些获奖成果,并将成果一一进行展示,以进一步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开展卓越研究、产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
《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
(作者:李占杨 Luc·Doyon 方辉 Ledevin·Ronan Queffelec·Alain Raguin·Emeline d'Errico·Francesco)
2020年6月11日,山东大学李占杨教授等和法国、加拿大、以色列和挪威的国际研究小组,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 综合》(plos one)杂志上发表论文,公布了在中国河南省的一项重大发现:一个有13500年历史的微型鸟雕像,这是最古老的中国雕塑,它的发现,也将东亚雕刻艺术的起源大大提前。这是东亚唯一一件可以追溯到晚更新世时代的三维表现雕塑艺术品,这一发现,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一种原始艺术传统被认知。论文发表以后,引起中外考古学界和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国内外专家认为,这一新的艺术传统被认知,对艺术起源于欧洲的单一起源说提出挑战,三维艺术起源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地区,东亚也是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2020年12月,美国考古学会主办的《考古》Archaeology杂志,将这一成果评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该成果研究了新的艺术传统,改变了欧洲是艺术起源中心的认识;中国等多国权威专家进行了长达11年的研究历程。
《商代人骨上跪踞面的观察与分析》(作者:赵永生 曾雯郭 俊峰 陈雪香)
本文依托山东济南刘家庄遗址和济南大辛庄遗址2010年度出土商代人骨所观察到的跪踞面,并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进一步探究跪踞面,丰富对殷墟外商代人骨跪踞面的认识,是国内首篇从人骨材料出发研究跪坐的专门性研究文章。文章从考古材料的实际调研,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研究,既有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又紧密结合考古学研究,很好地梳理了跪踞面这一现象的发展与变化。
《<春秋正辞>笺》(作者:辛智慧)
该书是对清代公羊学开山之作《春秋正辞》一书的最新整理,主要包括点校和笺释两部分内容。在底本和校本选择方面,笺释者在对《春秋正辞》版本情况作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以最早刻本即道光七年本为底本,而以《皇清经解》本为校本。校勘方面,除以《皇清经解》本对校之外,同时因为庄存与著作均为其后人整理递刻而来,不同著作间偶有重复内容,故亦取庄存与其他著作做他校。另外对于该书所援引的历代典籍,如《尚书》《周易》《史记》《汉书》等,亦均复核原文。在笺释方面,立足逐字逐句笺释,尤其对其间所含与《春秋》一书乃至历代春秋学重要著作相关的文辞、典实、义例,做了较为彻底的搜辑和笺释,意在揭示《春秋正辞》一书的学术渊源,以及其文本的真切意涵。与此同时,由于庄存与作为朝廷文化教育官员,其经说与其时代关系密切,笺释者也注意比较了《春秋正辞》与清代官修春秋学三书《钦定春秋传说汇纂》《日讲春秋解义》《御纂春秋直解》的异同,为从横向上理解该书的准确内涵提供帮助。可以说,本书是近年来经学领域用力较勤、创获较多的一部专著,对春秋学以及清代学术史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众传播”溯源:社会情境、根本问题与价值立场》(作者:展宁)
在传播研究的历史中,作为最重要概念之一的“大众传播”具有“关键词”属性。不管是中外传播学教材中词频的统计,还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研究能否代表整个传播研究的争议,都将“大众传播”概念推向了审视传播学科与传播研究的关键位置。《“大众传播”溯源:社会情境、根本问题与价值立场》一文将源于美国社会科学的“大众传播”概念回归到历史中,首先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后,因应社会形态与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大众传播如何与大众社会、大众等观念一起,成为影响不同学人立场的共同社会情境;接下来对20世纪40年代以效果研究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研究背后指涉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传播研究中层理论等结论的发现实际上既是多元主义传统在新情境下“美国例外论”的再造,又是美国社会科学功能主义经验研究的具体体现;最后,反思了20世纪40—60年代大众传播研究的普遍立场预设,呼应了今天的传播研究。
《试析报人在抗战“和谈”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张季鸾——神尾路线”为中心的考察》(作者:俞凡)
本文通过对大量来自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原始档案文献的系统发掘与解读,尽可能完整地还原了1938年夏日本代表《朝日新闻》编辑局主任神尾茂、退职外交官矢田七太郎与中方代表《大公报》主笔张季鸾、总经理胡政之在香港就停战等问题进行“和谈”的全过程。特别是揭示了《大公报》在中日战争中的特殊舆论地位以及蒋介石及张季鸾藉该报向外释放空气,借以影响“和谈”进程的特殊手段,对于理解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前后中日两国高层对和战问题的态度,民营报刊与报人在抗战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报刊言论与政府决策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图像转向之后的视觉惶恐与批评愉悦——兼谈萨义德的艺术批评观》(作者:凌晨光)
本文力图从萨义德的艺术批评观中提炼出最具启发意义的思想加以阐发,有益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的格局变化和文艺批评的焦点转移,同时对于我们整体领会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内涵和意义也颇有助益。论文聚焦文学艺术之间的交叉地带,关注视觉文化与听觉文化的对照关系,运用文献分析、理论阐释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格物致知:儒学内部生长出来的科学因子》(作者:马来平)
本文突出了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观的认知含义,指出明末清初实学思潮格物致知观的认知含义有了质的飞跃,理论与事实相结合论证格物致知概念的两次重大转向对于科学发展的影响,首次提出“格物致知是儒学内部生长出来的科学因子”的命题。该成果重估儒学的认识维度、更新对儒学的认识。科技哲学新的理论增长点。
《外商直接投资、汇率甄别与经济增长质量 ——基于中国省级样本的经验分析》(作者:随洪光 余李 段鹏飞)
鉴于增长质量测度困难,现有文献对FDI作用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增长数量层面,对汇率政策在引资效果方面的福利效应少有涉及,严重降低了政策评价的准确性。鉴于此,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克服了增长质量测度难题,测算了2001-2015年中国大陆29个省市的经济增长质量;并采用贸易加权计算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此基础上,考察了FDI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化的FDI甄别效应。
《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作者:周安华)
《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是作者长期致力于当代中国影视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该书共八章四十一节,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聚焦中国影视近二十年对国家话语、民族情怀和现代性的探索,审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其观念拓进、审美转向和艺术锻造的成败得失,从战略高度分析中国民族影视与政治、与文化、与美学的复杂关系,发掘、弘扬其本土精神和把握未来趋向,显示了中国影视学术的新进展。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企业出口决策——基于出口频率的视角》(作者:綦建红 尹达 刘慧)
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现实背景下,本文采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从出口频率角度探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影响。基于随机存货模型的扩展,本文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出口频率的影响划分为贸易成本、存货成本和市场需求波动三个传导机制,并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首先,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时,企业倾向于降低出口频率,以控制贸易成本、规避潜在风险;PSM的匹配结果进一步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过程存在惯性效应,对于长期处于高不确定水平的目的国,即使短期内有稳定迹象,企业也不会马上回调出口频率。其次,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出口频率的内在作用机制,发现目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会通过提高企业出口贸易成本、增加存货成本和加剧市场需求波动来降低出口频率,其中贸易成本是经济政策变动影响企业出口频率的最重要渠道,占总效应的比重达19%以上。最后,进一步考虑目的国、产品和企业异质性,发现出口目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出口产品为中间品和消费品的外资企业,其出口频率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小。
《获得感:供需视阈下共享发展新标杆》(作者:邢占军 牛千)
本文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从理论层面深入阐释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客观条件的改善与国民实际体验之间并非直接对应的关系,经济增速与社会物质条件的提升未必直接对应于国民幸福的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在经历经济增速和总量双突破后,仅强调经济增长总量与增速,而忽视人民的实际享有,就会导致社会供给难以满足民众多样化需求以及对全面改善生活质量的期待。指出民众难以全面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就容易出现经济“无感增长”的隐患,以致于阻碍全民共享共建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民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经济持续增长所带来的民生资源与获得制度的切实改善,才能够体验到经济的“有感增长”。研究以政策环境下经济发展成果的国民实际受益与体验为立基点,对获得感评价的主体和获得感评价的客体进行了界定,获得感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改革发展的评价主体由评价“供给提供程度”的供给侧转向了评价“供给满足需求程度”的需求侧,民众既是社会供给的需求方也是体验方,“获得感”不仅将民众作为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主体、评价主体,而且强调多元供给部门对于人民群众利益主体的重要价值。
相关链接:
山东大学获评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展示(二)
山东大学获评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展示(一)
山东大学获评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展示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郭震旦:《音调难定的本土化》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李忠路、邱泽奇:《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的学业成就?——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马新:《文明起源视野下的中国早期村落形态》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门中敬:《行政保留研究》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傅永军:《现代诠释学类型阐论》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冯俊伟:《刑事证据分布理论及其运用》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代亮:《清初诗学思想与程朱理学》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张伟 于良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选择研究》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曲创、刘重阳:《平台竞争一定能提高信息匹配效率吗? ——基于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分析》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黄少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发展战略的阶段性演变及其理论总结》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杜泽逊:《尚书注疏汇校》(特等奖并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