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28至29日,“全国重点大学中文发展论坛第12次会议”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18所全国重点大学的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齐聚山大,共商中文专业未来发展大计。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出席会议。
会上,山大文学院院长郑春引用《论语》中的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分别表达了作为会议主办方的喜悦心情、课程规划的重要和迫切以及对中文学科建设的信心和期待。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从课程设置、课程质量监督以及青年教师培养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本学院的学科发展概况。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在题为《上什么课,课怎么上》的发言中指出“现在是该考虑制度建设的时候了”。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认为现在的学生缺少基础训练,面对一群考试精英,课程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吉林大学的做法是减少主干课,增加选修课,并且举办“热点重点”讲座。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欧阳光从“基础、前沿、交叉、技能”四个方面谈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体系。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将中文分为包括主干课的“内中文”和包括大学语文、写作课等在内的“外中文”,并且谈了浙江大学文学院“2+2+2”的主体通识课设置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多读书、多开口、多看资料。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提出中文系应当“守正创新”,既不能彻底媚俗也不能过分清高。在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上应当兼顾基础和应用,既要守基础也要创新,应当适度拓展和交融。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谭帆认为“现阶段的问题还是改革太多了,本科教学应该有其保守的一面”,同时介绍了华东师大十几年没变的几项制度:启动导师制;强化学年论文,使之与学位论文并重;专书导读等。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石也强调课堂教学应当相信老师、相信学生,有时候“放”比“收”效果更好。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中文学科负责人也一一发言。山大文学院分管本科教学的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还介绍了山大本科教学的有关情况以及在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方面的新探索。
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全国重点大学中文发展论坛是目前中国大陆中文学科的高层次会议,1999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山大文学院等全国重点大学中文院系共同发起。这一论坛的成立对密切全国重点大学中文院系之间的联系,加强中文专业教学和科研建设,促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据悉,下一次论坛将由武汉大学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