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青年舞曲”山东大学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在山东大学梦迪音乐厅和保利省会大剧院成功上演。作为弦乐声部和独奏演员邵佳雯、高艺睿的指导教师,我深知这一刻凝结了多少努力与汗水。
2020年9月,我第一次以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二胡专业教师的角色走进琴房。那时,看着眼前四个脸庞青涩的学生,我未曾想到其中两位姑娘会与我缔结如此深厚的师生情缘——她们是我执教山大的第一届本科生,如今又成为我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今年3月,当我接到《楚颂》的演出任务时,毫不犹豫地将双胡琴独奏的重任托付给她们。这份信任源于五年来我们共同走过的晨昏:课堂上,她们用各种颜色的荧光笔在谱子上做密密麻麻的笔记;大赛前,她们整日泡在琴房,将参赛曲目中的技术难点一一攻克;作为山东大学泉声室内乐团的初代团员,她们见证了乐团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我们精心打磨的数首首演作品,获得广泛认可;而作为山东大学本科优秀毕业生,她们分别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在国内外重要赛事中屡获大奖。
由于双胡琴版本的《楚颂》对演奏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从她们得知演出消息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从最基础的音准、节奏,到音乐处理中的气息、强弱,再到与乐队协奏的配合,我们一段一段地磨、一遍一遍地改,直到她们可以自如地驾驭技巧,从容地展现金戈铁马的壮阔和楚汉相争的悲怆。

因为要作为乐队首席参与演出,我从未认真聆听过她们与乐队的演奏。所以,演出前的最后一次走台,我特意站到了观众席。当两把胡琴在民族管弦乐队的浪潮中破空而出,我仿佛看见四年前那两个怯生生演奏《采红菱》的柔弱姑娘,那是她们在舞台上的第一次合作。此时此刻,她们已然蜕变成驾驭千军万马的将领。强弱的处理、气息的控制、情感的收放,甚至与指挥眼神交汇时的默契,都让我看到了专业演奏家的风范。


为了让她们在演出时呈现最好的状态,我把对她们的最后一次“指导”放到了后台,捧着录像,带她们一句一句分析走台时的表现。当《楚颂》的最后一个音符在省会大剧院的穹顶回荡,她们被鲜花和掌声包围。而坐在她们身后的我,看着她们的背影,心中无比激动。在那些流淌的音符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这份职业的幸福——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一步步成长,托举她们去触摸我们曾经向往而未曾抵达的艺术星空!

此刻,我愿做琴盒里的弱音器,滤掉自己的声响,只为让她们的旋律更清亮地传向远方。我想,那一句“老师”所承载的责任,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当她们站到舞台的中央,我永远会在身后给予她们最坚实的肯定和最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