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22日上午,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之明湖高端对话(第三场)在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国学分馆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安梧教授,巴哈伊国际社团驻联合国办公室首席代表巴尼•杜加尔(Bani Dugal)女士围绕议题展开对话。山东大学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黄玉顺主持对话。
张志刚教授说,如果回到一百多年前,大家谈到文明时会强调“比较”,而近二三十年来,这个关键词还要加上“对话”。最好的对话,应该围绕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来谈。他说,宗教是什么这一问题很有挑战性,但我们的研究应该再往前走一步,就各大信仰的本质和精神内涵来探讨。
张立文教授用十二个字概括了巴哈伊教的核心思想,即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体。他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其与儒家理念的相通之处:巴哈伊主张要有纯洁的心,认为人不能有贪欲,而儒家思想讲天地良心,对这一点也很重视;巴哈伊突出讲人类之爱,而儒家思想中也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巴哈伊思想中强调正义的重要性,而儒家思想也讲求“重义轻利”;巴哈伊教和儒家思想都有一个最终境界,一个是进天堂,一个是成圣。
林安梧教授赞同张立文教授的观点,表示巴哈伊教的许多思想与儒教精神相通。他特别强调了“儒教”,认为儒既是“学”也是“教”。他说,就好像叉子和筷子,基督教是叉子一样的宗教,而儒教是筷子般的宗教。它们都是餐具,筷子相对于叉子只是一个独特的餐具,但也是非常好用的餐具。
杜加尔女士介绍,巴哈伊教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它认为人类的进步是全球共同的事业,每个人、每个社区、每个国家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同实现和平社会。她说,巴哈伊国际社团是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社团成员不断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努力,他们相信,人类家庭的每个成员不仅要从繁荣中获利,还应该为之作出贡献。

对话现场
对话嘉宾就宗教的起源和定义展开了一番热烈讨论。张立文教授认为,宗教源于恐惧,人们因恐惧而产生寄托于神灵的期盼。杜加尔女士结合自身经历谈到,她对巴哈伊的信仰是源于爱,是它的人类平等的思想吸引了自己。张志刚教授说,宗教的定义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宗教是人的信仰,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们会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台下前来倾听对话的香港大学宗树人副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巴哈伊教的一个核心教义是不问来源追求真理,而儒家思想中有丰富的真理,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习它,不管它是不是宗教。
谈到多元信仰下的共同伦理问题,对话学者分别发表了观点。林安梧说,重视多元化,最主要的是仁爱和关怀。杜加尔女士说,我们作为人类有同样的期待,同样的欲望,讨论共同伦理就要发扬人的善良本性。张立文教授谈到,“以它平它谓之和”,探讨共同伦理要秉持对生命的尊重。张志刚教授引用费孝通的一句话来总结,表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对话最后,现场观众进行踊跃提问,与会学者一一给予了详细解答。本次高端对话由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共同承办。参加本届论坛的部分专家学者,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儒学高等研究院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及学生代表等聆听了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