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3月4日、3月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山大师生医务员工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收看收听两会动态,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尤其是其中关于“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战略部署,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表示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共识、激发力量,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敢闯敢创、全面图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全国两会召开热切关注、反响热烈。德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友明表示,自己将带领实验室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找准“卡脖子”问题,在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性科技攻关的同时密切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特别是在生物制造、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助力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生物经济强国。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民进山大委员会主委陈代荣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目标和任务让人深感振奋。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自己将带领团队抓好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继续秉持求是和创新精神,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蓝绿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宁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环境经济学研究者,我们将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深入评估绿色产业发展成效,探索市场机制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智慧和实践力量。数智化支撑研究院院长郭晓东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智化支撑研究院将深刻学习领会两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攻坚行动,助推学校在数智化转型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王加华表示,人工智能是今年两会的热点,深刻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时代潮流与发展要求的深刻把握。面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更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时代课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自己将深入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与传统的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研究相结合,立足数字化与智能技术发展前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弘扬传承与实践落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杜林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山大环境人将积极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和美丽山东建设,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献计出力,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石绍宾表示,过去的一年,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自己将聚焦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将习近平经济思想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深刻挖掘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标识性概念和理论,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土建与水利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炳楠表示,自己将聚焦政策导向,深化专业认知,将课程学习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立足专业深耕与产业需求,通过实践驱动创新,积极投身于国家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产业升级,为服务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聚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集成攻关大平台主任徐现刚表示,我们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点关注核心材料、器件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加快实现自主可控,确保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大力引进海外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打造全球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承慧表示,自己将带领团队继续致力于培养一流人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全力做好前瞻性研究和技术储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同时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鼓励师生积极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急需,为推动我国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山大力量。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研究院院长刘兆军表示,我们要持续构建完善“新型举校体制”的科研组织范式,布局和高质量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推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重点任务,加强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建设工作,高效联动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抢抓发展机遇,推进改革落实,以学校创新体系效能的整体跃升,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表示,我们将坚决落实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以更强的历史主动引领学校人文社科事业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优势奋力谱写服务国家战略新篇章。本科生院院长、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王芬表示,面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本科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教育驱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基础地位,要坚持服务国家,着力构建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守正创新,创新育人要素建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提档升级;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教育数智化转型,探索新兴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新路径和新范式,激活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引擎,为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韩勃表示,面对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人工智能加速迭代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巨大变革,研究生教育需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理念,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急需,开展快速响应的有组织育人。要坚持四个面向,优化学位点布局;加强学科交叉,深化产教融合;强化AI赋能,完善评价体系,增强师生的数智素养;加大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课题组长凌宗成表示,自己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以服务国家深空探测重大战略为己任,进一步完善学科发展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本硕博人才培养与探月、探火、探日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攻关相结合,大力培养空间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行星科学课题组将进一步打通“探测载荷—数据/样品—科学研究”的研究全链条,扎实开展嫦娥五号和六号月壤样品研究,推进嫦娥七号关键载荷研制,积极参与载人月球探测和天问三号火星采样等重大深空探测任务,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奋进学校“全面图强”新征程。人事部部长、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刘健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在2025年工作任务中明确“全面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质量,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深化学校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应保持“现在拖泥带水,将来成本更大”的清醒,以闯和创的决心,明确优先序,提高执行力,以高效率人力资源增值支撑学校发展。应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实际、依靠一线,增加改革的获得感和人情味,营造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改革环境,加快实现顶尖领军人才引育突破,做大高潜力青年人才储备;在资源投放、考核评价、绩效分配等领域稳步推进改革,引导走出“舒适区”,形成学校建设“千斤重担千人挑”的良好奋进局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部部长、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志鹏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落实之年,也是学校抢抓机遇、实现“全面图强”整体性跃升的关键之年。我们要锚定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以服务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快推进学科专业现代化,持续深化学科融合改革,积极布局国家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全力以赴打好学校“十四五”收官战。国际事务部部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国际中文教育办公室主任徐希锋表示,将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谋发展,以实干开新局。我们要锚定服务建成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以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国际合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抓手,聚焦重点任务,盯住主攻领域,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范式创新与格局重塑,全力推动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基建部常务副部长、龙山校区(创新港)常务副主任王波表示,将紧紧围绕“全球人才高地、国家科创中心、山东发展引擎、时代文化灯塔”战略定位加快龙山校区建设,强化学科布局与空间载体深度耦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范式革新与“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展。同时深度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打造创新、绿色、智慧、文化的融合校园,以高质量基建赋能山东大学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管理学院院长丁荣贵表示,管理学院将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先行先试,拥抱人工智能,打好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和海外拓展这三大战役,打造厚基础、敏捷性的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使管理学科与国家发展新格局高度同频、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度匹配,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贡献山大担当。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院长葛少华表示,山大口腔承担着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的重任,未来将团结带领全体同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着力提高拔尖人才培养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和科学研究实力,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山大口腔贡献。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山东大学-华熙生物高等医学研究院(高等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肖鹏表示,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也为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身处生物医药科技前沿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潮头浪尖,自己将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探索,发挥山东大学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作用,把新药研发与人类的基本健康需求紧密相连,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