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史学汇·学者]陶文钊:肯定历史 超越历史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29日 15:16 点击次数:

\

  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各个会场上,记者时常见到一位儒雅的老者。他时常在讨论环节与发言学者就广泛的话题发表清晰独到的见解,且每每都能得到与会听众的掌声。他是陶文钊,国际历史学会执行局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现从事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陶文钊沿时间轴叙述了他的人生经历与国家历史发展相互交织的壮阔图景。

过去:跨越障碍,取得共识

  中国作为唯一存续至今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发展史。但1995年,当中国史学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首次申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时,却没有成功。陶文钊参与了当年的申办工作,提起失败的原因,至今仍感慨良多。他说:“二十年前,中国的史学界确实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你们知道我在大学都是学的什么外语么?俄语!”对于这样一个答案记者们都有些惊讶:“您研究中美关系,著作等身,我们都以为您是学英语的。”惊讶过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由于时代的局限,陶文钊这一辈学者在年轻时代脱离了国际史学界的通用语言体系,而之后的迎头赶上,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
  陶文钊出生于1943年,1964年杭州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外语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陌生的语言文化,陌生的学术规范以及近现代的社会动荡,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历史学人在面对世界史学界时,纵然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也不免有隔阂感。
  “在我们不了解世界的时候,世界也不了解我们,语言文化的障碍对双方都是存在的。”当记者提到有许多海外学者阅读中文资料存在理解困难时,陶文钊了然地点了点头。他说:“例如我们在讨论美国的两党制格局为何难以打破时,对美国建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常常了解得不够多,而海外学者在研究中国时通常使用的英译二手资料也会存在错漏。”
  中国史学界跨越障碍与各国学者取得共识,需要一代代人创业精诚。语言学习、考古发现、资料整理、理论创新……首次申请失利之后的二十年间,中国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的史学研究水平也不断进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在那之后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里,中国历史学人的角色,从研究,到参与,再到主持,直到今天,我们主办。”

现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现在,中国史学界与世界史学界互相关注和融合大概到了什么程度?”面对这个问题,陶文钊兴致勃勃,很有话说。“之前我曾读过一篇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关于晚清绍兴师爷的作用!”陶文钊是绍兴人,清代浙江绍兴籍的师爷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乃至产生了一句俗谚“无绍不成衙”。“这个话题细微具体但很有意义,海外的年轻学者都已经关注到了。”师爷辅助官员处理地方的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师爷们大多来自同一个地方,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也促进了晚清的各地区交流。”
  文化背景,陶文钊多次提及这个主题。“国际社会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国学者也一定要有国际视野。研究涉外历史要追本溯源,从外国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中外历史学界交流加速,在档案研究领域合作频繁。“档案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我们现在和俄国、日本这方面的交流很频繁,可以在日、俄查到许多有关中国问题的档案。中国也开放了许多档案,欢迎各国学者查访。”此外,他始终关注着孔子学院的发展,为中美之间推广汉语教学、互派留学生的合作击节赞叹。“中美之间人文交流的开展,孔子学院功不可没。”
  在陶文钊看来,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各国历史学者取得共识的基础是世界历史。“这是历史学人共同的理念,研究世界历史一定不能缺少中国。”

将来:肯定历史,超越历史

  中国人民抗战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即将举行,对于本次阅兵式,陶文钊认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国际性活动,而中国在阅兵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感谢国际援助和纪念老兵的元素,这“肯定历史,也超越了历史。”
  肯定历史,超越历史,这正是陶文钊的治学理念。
  肯定历史,因此严谨地整理中国已有的历史资源,并自信地把它推向世界。就在8月24日晚间,陶文钊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历史学30年》(英文版)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这本书集中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历史学基本脉络和创新历程,深入反思了各领域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历史学诸多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谈起首发式,陶文钊笑得很是自豪。“这本书将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诸多成就。”
  而超越历史的,是对中国发展与中外关系的热切关注,这种情怀贯穿了陶文钊讲述的始终。采访现场,他说到动情处,会将身后的大会条幅当作世界地图,从上标出中国的位置,用手轻叩着周边地区。“亚洲大陆、东海、南海、西太平洋……”每处地名都是一段历史,每个地点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都牵动着他的目光。“中国很大,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仍然有太多的关系要去处理。”
  作为中外关系方面的学者,陶文钊的研究领域涵盖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以丰富的学识与鲜活的实例肯定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后,他的目光超越了已有的成果,投往更大的领域与更远的未来。
  “中国历史研究走向世界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这一辈人,还有你们这一辈”,他向记者作出了邀请的手势,“都在努力去做到。”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黄彤 图/肖志浩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