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战疫在一线(24):“疫”路同行 一切缘于“爱”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28日 09:47 点击次数:

[本站讯]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已经一月有余,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有这样一群“最美逆行者”,用爱谱写着一曲曲生命赞歌。英雄,不仅诞生于炮火连天的战场,英雄本色,更彰显于看不见的硝烟中。因为有爱,一个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因为有爱,夫妻异地共同抗击疫情;因为有爱,父亲离开刚刚出生40天的孩子,奔向战“疫”一线;因为有爱,医护人员每天超负荷工作,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二医院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们运用专业知识,创新诊疗手段,实施精准护理,让新冠肺炎患者真切感受到来自家人般的关心、关爱,坚定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温暖的话语、细致的服务,像一股暖流流入患者心间,融洽着医患关系,治愈着患者的身体,抚慰着患者的心灵。病毒无情人有情,队员们始终用“医者仁心”,展示着对患者博大的爱,彰显着山大人的责任与担当……

倾情付出,只为缩短患者的康复之路

佩戴党徽工作,它能给我力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员高帅在日记中写道:从明天起,我们便可以佩戴党徽工作了。一枚小小的党徽,能给我力量,更能让患者安心。它让我时刻记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明白背后团队的强大。它也让患者知道,站在面前的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曾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徽是党的象征和标志。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它赋予我危难之际勇往直前的勇气,给予我困难当前负重前行的力量,更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我相信,这枚小小的党徽,可以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更可以为患者照亮回家的路。

争分夺秒,一个早班取样9个咽拭子。在一线工作,危险系数最高的是采集咽拭子做核酸检测,因为采集过程要直接面对患者的口鼻,呼出来的气流会喷到采集者的脸上,另外采集时患者极大可能会出现恶心、咳嗽,引起飞沫喷溅。因此,采集咽拭子时,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佩戴360°防护面罩,升级为三级防护。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员李兴国说:“同济的值班老师把东西备齐后让我们自行决定谁采,因为三级防护面罩只有一个。作为我们组唯一的男生,我接了过来。第一位患者配合很好,悬雍垂及咽喉部暴露充分,擦拭的时候也没恶心咳嗽。采集到第二位时,防护面罩上出现了雾气,视线受到影响,咽喉部暴露不充分,也没有找到压舌板,最后用大棉签压住舌头,才采集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往后,面罩的雾气越大,最后汇聚成水滴,顺着往下流。一早共采集了九个咽拭子,到最后根本看不清什么部位,只能凭感觉患者有轻微的恶心,有躲避动作,说明棉签触及咽喉部。因此,我想以后如果采集,一定要速战速决,在面罩形成水滴之前尽快采集完成。我们九人换完衣服走出医院时,已经接近晚上十点。”

因为心中有爱,天气虽寒犹暖。山东第七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菅向东教授说,到了武汉才知道,面临的困难很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接管的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个重症病区,共有100个病床,理论上可以收治100名患者,不过转到这里来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病患者。救治难度大,感染机率高。厚厚的防护服一直套在身上,护目镜、口罩、鞋套等全副武装,即使在湿冷的没有暖气的武汉,汗水也浸透了衣服,让人感觉虚脱。时间就是生命,对危重患者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生命的抢救,菅向东和他的战友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劳累,心中想的全是实施救治,把更多武汉的病人救过来,让他们走出医院、重归健康。

关注细节,患者的心都融化了。患者的营养对身体康复至关重要,在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山东省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戴彦君得知“一位糖尿病爷爷想吃饼干,一位卧床阿姨想喝牛奶,牙齿不好的爷爷想吃面条”,就一一记下来,上班前准备好要给他们的饼干、坚果、方便面、榨菜和牛奶。她说:“虽然不能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但我想尽我所能就好了,只要他们更开心一些、康复更快一点。40-60岁的患者,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他们压力是最大的,牵挂是最多的。他们渴望早日出院,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及孩子。他们也是最配合治疗的。每次有多余的饭菜我都有意识多给他们一份,因为他们需要得更多。”

只要患者能转危为安,再危险的工作队员们都会迎难而上。对新冠肺炎治疗来说,气管插管是最高危的操作之一,极易感染。毫不夸张地说,这项工作意味着时间与生命的赛跑。在武汉光谷院区有一支12人组成的气管插管急救小分队,其中7人来自山东。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山大二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谢坤回忆说:“用专业知识去帮助患者转危为安,其实特别有成就感,这也是我们最基本的心愿。有一次,我们给一位患者插管成功之后,他氧饱和度上来了,ICU的大夫说了一句‘效果真不错’。临床的另一位患者听到了,给我们竖起大拇指说‘真棒’,这时候我心里真的挺自豪的。”

昏迷三天的患者睁开眼睛,让队员们泪目。湖北的冬天非常湿冷。2月25日,山东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郝学喜在日记中写道:“相对于北方,黄冈这个季节还是有些湿冷,从疑似病人救治点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普通隔离病区,再到重症监护病房,慢慢地适应着全副武装下的工作。工作状态是整夜小跑,防护服会被汗水浸湿,可以感觉到汗水顺着脊背流淌,护目镜也会起雾,看到一位位病人渴求的眼神和连续奋战的黄冈医护,责任和使命让我继续小跑着去接诊下一个患者。眨眼间,来黄冈快一个月了,虽然很苦也很累,但看着病区的患者陆续痊愈,内心是充实和安宁的。常年在一线工作,早已见惯了生死,但看到我工作的病区,昏迷三天的69岁患者睁开眼睛时,我的眼睛几尽湿润,我努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因为护目镜会起雾;看到医疗中心的一位妊娠合并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时,我内心充满欣喜与激动。”

精心护理,为患者送上“冬日暖阳”

医护人员送上的点点微光,照亮了患者的康复之路。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科专业护师刘肖雅在日记中写道:“很多年老的患者(整个病房1/3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进食需要用心安排,需要给予水果、营养粉去调节胃肠道功能,保证肌体摄入全面营养,才会使得康复事半功倍。当走到45床时,我并没有发饭,而是直接去问老大爷是否要营养粉,正想准备给他调配,老大爷忽然问我:‘你是不是小雅?’这可把我给惊到了,我们穿着防护服,很难辨认的。这时候46床的患者告诉我说,大爷一早就开始念叨小雅有没有上班。我当时眼圈就泛红了。问了46床的大哥才知道,原来昨天是45床流质饮食的第二天,刚好碰到我上早班,我帮他冲的营养粉他很满意,所以他在当时问了我的名字并且记了下来。46床的大哥常说 ,‘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冒险来这里救我们,我们没什么理由不相信你们、配合你们,看到你们来了武汉我们就有希望了!’”

走出重症室,患者距离康复更近一步了。2月24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许丽说,早晨八点开始,我们按照原定计划分批转运病人。先转运轻症患者,两三个人一组,帮助他们收拾行李,搬运生活用品,到达转运病区后做好特殊病人的病情交接。重症患者我们多派人手,推床小心翼翼地护送至指定病区。其中一位女患者流着泪对我们说:“真舍不得离开你们!”我们心里听了很感动,也很安慰,鼓励他们继续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出院!

在医护人员细心护理下,88岁的老奶奶治愈出院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孔娟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这样写道:在妈妈护理的病人里,有一位88岁的老奶奶,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且长期进食困难导致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在妈妈所在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病房前,老奶奶已经反复发热、咳嗽5天了,并且神情淡漠,不愿与人交流。在交接时,老奶奶看到了妈妈和同事们的队伍,都穿着笨重的防护衣,带着厚厚的护目镜。虽然她不能看见我们的面部表情,但当我们将她的干枯的手握起的时候,老奶奶似乎感受到了我们输送给她的信心。她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嘴里念叨着我们也听不懂的方言,从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分析,应该在说一些期盼的话吧。很快,多名医生叔叔制定了老奶奶的治疗方案,妈妈和护理的同事们在完成常规的工作外就为她定时翻身拍背、喂饭喂水喂药,与她交流,为她加油鼓劲儿。为了让她能更好地吸收营养,周敏护士长和郑慧珍护士长特意使用破壁机为她制作营养餐。老奶奶变得很坚强,也很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治疗。就在几天前,老奶奶康复出院了。她对妈妈和同事们满怀感谢,我们也由衷的为她感到高兴。妈妈也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为患者送上倾心的爱,收获的是患者真诚的心。山大二院首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李玉珍说:“随着我们医疗队的治疗与照顾,病人都陆续出院了。记得有个阿姨出院临走时对我们恋恋不舍,连声说谢谢,说不会忘记我们是她的大恩人。还有一个大爷,临走时给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并给我们留了一封感谢信。我们心里满满的感动,觉得我们的付出值得。”

有你在,这场战“疫”我们一定会赢

2月25日,山东省首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许丽已在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奋战了整整一个月。“为病人静脉输液、雾化、吸氧,给病人发饭、喂饭、提水,30天的工作中,我经历了从刚来时的忐忑到现在温情满满的过程。我们细致护理病人,病人也非常感谢我们医疗队。我记得有一位68岁的老太太,一开始来时不愿说话,整天盖着被子睡觉,心情很沮丧。我就经常去安慰她,帮她订流食的饭,还拿自己的水果给她吃,她慢慢心情好起来。能帮助别人,我自己也开心。”许丽说。与此同时,她的丈夫在济南也与新冠病毒进行着“阻击战”,在实验室承担核酸检测任务,截至目前他所在的实验室已进行核酸检测500多例。作为“战友”,夫妻俩时常交流诸如穿脱防护服等“实战经验”。许丽的丈夫说:“防护服是我们夫妻俩最美的‘情侣装’。”

无论地域远近,来到武汉,便亲如一家人。山东省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外科专业护师汤永阳还清晰地记得,2月17日凌晨五点多,经过一夜忙碌,刚上完夜班在开往驻地的班车上他已有些昏昏欲睡。到达驻地后打算吃个早餐再回房间休息,在取餐过程中他不小心被刚刚煮好的豆浆烫伤了手。这时,一名穿着新疆医疗队服的队员向他走来,关切地询问他严不严重,又仔细地帮他查看了烫伤部位,并赠送给他自己医院研制的治疗烫伤的药膏。当时并没有留下名字,也没有留下任何联络方式。汤永阳说:“在我受伤后,护理部曹英娟主任经常打电话发信息关心我,病区王静护士长与队友们也照顾着我,坚持用药三天后烫伤部位皮肤基本恢复了正常。后来才得知帮助我的这位新疆战友名字叫车云飞。细节之处见真情,虽然新疆与山东的距离相隔千里,但是在疫情面前不分你我,在抗疫工作中大家表现出超常的默契和团结,这是一种民族大爱,我们是一家人,此时武汉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将一起努力等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后方无微不至关怀,一线队员干劲倍增。齐鲁医院对一线医护人员家属倍加关怀与照顾,每周定时送去蔬菜、水果、生活用品、防护用品……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外科专业护师路倩说:“记得第一次刚收到蔬菜水果的时候,我妈激动地给我打电话:妮儿,你医院送来好多东西,太感动了,太细心太周到了,什么都有。听到这些,我真是热泪盈眶,心里暖暖的。我特别感恩医院对我家人的关心与帮助,护士长隔三差五地也给我妈打电话,问问有什么需要。来到一线,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感谢医院对我家人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其实物品是次要的,这份关爱让人感动,有医院的支持,有领导的关心,我会努力做好工作,尽最大的力量,抗战疫情。”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四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儿内二病房麻亮之所以能在战“疫”一线专心工作,源于社会各界暖心的关爱。为此,他为齐鲁医院后援战友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写了一封感谢信:还记得临行前,盛桂梅护士长早上六点多就拖来自己的大号行李箱帮我准备物品,眼里含着泪欲言又止;李保敏主任和雷革非主任早早赶到办公室,为我梳理着前线工作的注意事项,一遍遍的检查所有的物料,生怕我到武汉后受难为;趁着我去理发的功夫,儿科鞠秀丽主任带着干果来亲自检查行李箱、李福海主任送来了增强免疫力的干扰素,儿科各个楼层的护士长送来了自己仅存的防护用品家底儿……当天航班上,空乘人员还特意为我们精心准备了空中套餐。当时我深深的感受到家的温暖,那一天我终生难忘!

亲人的理解与支持,胜似千言万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四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杨凤蕊的女儿写了一篇文章向妈妈致敬!文章的题目是“胆小”的妈妈。文中写到:“胆小”的妈妈是成千上万奔赴湖北抗击疫情、抢救病患的医护人员中的一员,是齐鲁医院心内科的主管护师。因为“怕”与我和妹妹离别时的不舍,你悄悄地踏上了奔赴一线的行程。因为“怕”,你忍痛剪掉了留了好久的长发。因为“怕”,你再痛也要佩戴护目镜。但是爸爸说,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武汉抗疫支援医疗队时,您没有害怕;面对陌生工作环境只培训一天就进入武汉人民医院重症病房时,您没有害怕;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水不敢喝,厕所不敢上时,您没有害怕……就像您说的:有比我更害怕的人需要我,所以我不能害怕!我知道了,妈妈。您没有怕。特殊时期,您选择了去危险的地方。您是最最勇敢的!我要以您为榜样,想您不哭,好好学习,安心等待!因为我相信,天使会平安归来,战士会胜利凯旋!

十年同窗并肩作战,共盼凯旋。来到武汉,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科专业护师王娅琳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忙碌和奔波中度过。当她无意间翻看朋友圈时,看到她的大学同学,工作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刘晓卉就在离我不远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光谷院区奋战。她顿时很兴奋,十年未见,现在一起奋斗,这种感觉真好!十年的光景。当年她们一起学习知识,向往成为像南丁格尔一样救死扶伤的人,如今她们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携手奋战。王娅琳说:“疫情期间,久违的我们在陌生的城市武汉,找到了亲切感。取得联系后,彼此提醒着对方注意防护,多休息,照顾好自己。在这里的每一天,当我们面对病床上的患者,穿着厚重的隔离服在病房内前行,忙碌于一天的工作奔波辛劳,我们都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患者的安康和病情的好转就是我们最大的慰藉。”

据悉,截至2月26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四批医疗队援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齐鲁医院接管的两个危重症病区,共收治患者82人,治愈出院5人,治愈病人中年龄最大88岁,两个病区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5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山东医疗队累计救治患者385人,治愈177人。目前在院92人,重症8人,危重7人。

战“疫”在一线,每一天或许奔波辛劳,但是山东大学援湖北医疗队员们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患者们奉献爱心与帮助。未来任重而道远,战“疫”仍在继续,队员们表示,一个“凝”字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汇聚起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未来可期,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王莉莉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万广远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