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金秋时节,洋溢着节日喜庆气氛的山大校园迎来了闻名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杜维明先生。9月30日上午,儒雅的杜维明先生登上了山大气氛浓重的学术殿堂——邵逸夫科学馆报告厅演讲台,为我校师生作了精彩演讲:四书——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校长展涛、副校长于修平等出席演讲会,副校长王琪珑主持。
邵逸夫科学馆报告厅显得格外的热闹,走廊和过道里站满了仰慕大师的老师和同学们。杜先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哲人的智慧解读了“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他精彩的解析,把同学们带入到了儒家深邃的人文天地里,不时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演讲中,杜先生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儒家人文精神:个人与良心的整合;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人心和天道的相辅相成。杜先生说:儒家的传统从曲阜到山东,到中原,再到东亚和东南亚变为世界普适价值,是从孔子以来的儒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认为,每一位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思想家都掌握了四种资源: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有强烈的历史和文化抱负;面向天道,有所超越,具有宇宙的胸怀。
杜先生认为,儒家的人文精神是多元多样的,《六经》代表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各个方面。杜先生揭示了儒学的三个层面:道(核心价值)、学(学理上分析儒家的学术传统)、政(实践经世致用),三者相辅相成。杜先生认为,儒家人文精神一方面强调根源性,另一方面是开放的、主体性的。儒家人文精神根源于自我而超越于自我,根源于地方而超越于地方。儒家的天地人的观念也并非神秘主义,而是一种开放的人文魅力。“仁”是儒家文化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价值体现。因为一切价值都可以丰富“仁”的内容,同时每一个价值都受“仁”的滋润。
杜先生针对世人对《论语》的误读作了剖析。他说:儒家文化中没有人文中心主义、华夏中心论、家族主义、愚民主义,恰恰相反《论语》总是以一种开放的宽广胸怀来看待天地人。对近代的启蒙精神,杜先生说:西方的启蒙精神有盲点。西方的启蒙精神典型代表了人类中心主义,突出科学理性,对工具理性崇拜,强调经济人的理念,渗透着浮士德精神。而西方启蒙精神的盲点为儒家文化精神与之结合提供了某种可能。
最后,杜先生介绍了儒家文化该如何发挥其价值,并对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人文学与人文教育的发展,以及公共知识分子观念的形成,国际社会的重组等都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杜先生认为:国际社会的重组不能靠国家利益,而要靠普适价值。只有了解对方的存在,尊重对方,把对方当作参照才能发展为和平礼貌的世界。他引用了一句话结束了精彩的演讲:要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得到天下大同。
随后,杜先生还对同学们提出的儒家文化中关于学而优则仕、大同思想、愚民思想等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