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新杏坛”:历史转型时期的人文文化

发布日期:2005年04月15日 13:59 点击次数:

[本站讯]“新杏坛”在叙写人文文化历程的道路上再次迈出了坚实的脚步,4月14日晚在邵逸夫科学馆,文学院与哲学院两位著名学者孔范今教授与何中华教授联袂作客“新杏坛”,把“历史转型时期的人文文化”这一本期主题演绎得异常深刻辽远。文学院副院长施战军主持了本期论坛。
    无论在任何社会都有着极其复杂意义和关系时代文化体验的人文文化,在社会存在中总是与学术问题、现实问题错综交织在一起。而两位作客嘉宾正是分别从哲学与文学的角度来深刻地剖析了这种变化对于社会进程的影响。何中华教授说:“对于人文文化的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人就像一只虫子,以前的时候是只经历夏天,而现在它却要穿梭在春夏秋冬的所有季节里。人文精神到底体现在哪呢?这其中的本质又是什么?以前的时候我们会用道德作为衡量我们做事正误的标准,而现在人们往往注重的是效率、物质财富的创造。这样看来人文精神的转型是以道德的丧失为代价的。”孔范今教授这样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看待人文精神的体验:“历史的发展一直是走在前进的道路上的。反动的历史与人文文化是相对峙的,有时进步的历史也会与人文文化相对峙。孔子就是一直在寻找人们历史的进化中丢掉的东西,同时再构建一个崭新的体系。现代被人们高扬的是科学精神和高科技,而人文文化却在被逐渐蚕食。文化,似乎在人们眼中成了古板的、落后的东西。”
    随着两位名师讨论的深入,人文精神的关注点则向纵深处发展。何教授说:“有一种论调叫做‘代价论’,它认为人们失去的和得到的是平衡的,但我们却不得不质疑两者之间的可比性。五四文化传统已经把这种文化引入了还原论。科学理性的必然性就是因果的必然性,讲求一种把人的心理转变成心理,然后再转变成物理,最终连人都数字化了。‘还原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前提和理由,现在的一些人文精神缩减为物质需求就属于‘还原论’的表现。人文的世界显然不应该是物质的世界。正因为此,哲学家都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承载的是整个世界的痛苦,生活在灵与肉的分裂中。人文文化有其独立性,如果丧失这种独立性的话则从根本上被还原论腐蚀掉。”与之对应,孔教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现代人盲目追求物质的增加,反而对历史的反思却很少了。数字化带给我们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历史进步本身就会导致历史主体的异化。历史转型时期的人文不仅是作学问的问题,更是做人的问题。”“有时候我们说动物是残酷的,而人知道残酷后有的却只是鉴赏残酷。在动物世界里没有道德的含义,而现在看来人才是最为残酷的动物。”
     两位教授对人文精神的衰落是怀着一种由衷的悲哀,更为这种所谓的现代化带给这个世界数字化的演变而心痛。何教授表达了自己对现代社会缺少“永恒”概念意识的遗憾。感慨这种道德没落的未来,“现代人有一种荒诞感,一切都很苍白,都平面化了,非经典化成为了娱乐的阴谋。权威消失了,经典象征的永恒性也消失了。强调感性,没有秩序,这已经造成了多元化。所以,永恒之物被颠覆了,道德也就沦丧了,人也就自甘堕落。现代人就有两种情感:焦虑、无奈,这样也是最可悲的。”孔教授面对现代文明的衰落,也表现出了类似何教授的思考:“西方的现代化对中国的损害是相当大的。永恒性的东西主要是人文性的东西,一旦永恒被否定了人文的核心也就不存在了。现在我们对西方社会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不能一味追求东西方的统一性,既了解西方的文化又懂得东方的文化才是最好的。”
     继续了一些人文危机的探讨,也给在座的各位同学带来了一种文化的危机意识。很多同学在提问中表达了这种忧思,还有些同学对数字化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发了现场热烈的讨论。
     历经近两个小时的关于文化的探讨,带给大家的是关于人文,关于自身修养的一种深层次思考。而两位学者的睿智,聪慧却是着实令在座的同学们佩服一番。“新杏坛”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本期的论坛。]

【供稿单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记者团    作者:毛振华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