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新杏坛”——著名旅英女作家虹影讲述“女性与现代性”

发布日期:2005年04月25日 08:36 点击次数:

[本站讯]有教无类、兼容并包,“新杏坛”越来越踏出自信坚定的步伐。4月22日晚在综合服务楼地下报告厅,著名旅英女作家虹影走上了“新杏坛”的讲坛,向大家讲述“女性与现代性”。文学院黄万华教授主持本期“新杏坛”。这是“新杏坛”在两周内第四次高举自己的旗帜,孔范今教授、何中华教授、陈中华先生、潘海华教授先后作客最近四期“新杏坛”。讲座在一片期待和沸腾中拉开了序幕。
    “最近在我批阅的研究生论文中,有两篇是关于虹影女士的,其中一篇的名字是《行走中的虹影》,它分析了虹影女士作品的现代性因素。由此可见,虹女士在同学们当中还是相当有自己的影响力的。”黄万华教授在开坛之初给出了这样的引语。虹女士曾参加过去年山东大学在威海主办的全球华人文学研讨会,因而无论是对山大还是对山东都有着不错的印象。虹女士说:“山东给了我一些很特别的感受,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小说都是与山东有着密切关系的。我的一些小说给人的感觉或者别人说我似乎是在狂热的喜欢着西方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潮,其实我一直喜欢着中国古典小说。”虹女士谈起自己对山东和古典小说的感受后说起自己近作《上海之死》。为了给在座的同学一种直接的感观感受,她念起了小说中这样一段文字:
     “她恨不得破口大骂,一到第二天早上,她拿起一份中文报纸……”
    《上海之死》中优美而又富有情调的语词用华丽来形容未免显得过于俗气,这些词语从虹女士的口中吐露出来给人的感觉依旧是流淌在异国他乡的情调中。虹女士说:“有些人常常问我,我写的这些情景自己亲身经历过吗?像《上海之死》的谍报题材,我显然是不可能经历过的。打个比喻:外国有位作家,他有自闭症,几乎整天待在屋子里埋头写作。突然想写关于飞机的东西了,经过大量的调查,他满屋子里都是关于飞机的书。而事实上他并不十分了解飞机,别人看他的书却认为非常的真实,似乎飞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即使写的是你没有经历过的东西,经过大量的调查是一样可以表达出来的。”虹女士接下来的话题则转向了女性意识的现代性问题,“我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情结。对中国现代性的理解,中国的现代性是在上海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外国人往往会称上海为一个冒险之地。为什么创造上海和中国现代性的都是小家碧玉而不是所谓风花雪月的人呢?其实女性意识是现代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和一种象征。我小时候看《简爱》,总觉得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个人尊严的形象。《玩偶之家》的出现实际上更是影响了现代性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女人就应该是敢爱敢恨的,外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细腻是现代性的一个侧面。黄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上海的意识,其中有父母情感,也有正义之情。他的感情中透露给我的是对中国文化的逻辑赞叹,这令我十分敬佩。”
    游走在女性意识和现代性的觉醒之间,一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渐进透露给我们。虹女士说:“我觉得中西文化在我身上都有所体现,出生在东方,西方的生活背景。很多类似生活经历的女性在历史上担当的角色要重要得多。如果没有宋美龄在背后支持,蒋介石也就不会与美国建立起近乎亲昵的关系;如果没有宋庆龄,孙中山的革命道路也就不会那么势力强大。西安事变也有这种因素在里面。”黄教授开玩笑地说:一个女人的出现也许会改变抗日战争的历史。走在不同城市中的体验,虹女士说出了这样的感受:“我去过布拉格后才体会到为什么写布拉格的小说会是那么奇特。站在布拉格的街上,就觉得好像自己也变得歪歪斜斜的。那么超现实作品的产生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有时身在异乡,梦里的一切都是故土上的,我会梦见家乡的小院子,家里的人。我到上海喜欢住在上海的那些老旅馆里,这才能够找到我的一些特殊感觉。可是我总想发问:为什么现在的城市里到处都是摩天大厦,我所熟悉的文化都到哪里去了。现在的重庆已经不是我小时候所了解的重庆了,它甚至更像芝加哥、像香港,这种迷失令我每次回去都找不到家。我现在开始对旅馆感兴趣了,所有的旅馆都是陌生的,而商品房跟旅馆差别并不大,它每个都是独立的却在总体上又是相连的,文化人情都处在了沉沦中。”
    有对传统文化缺失的遗憾,也有对现代社会人文的忧思。虹影女士行走在现代性的道路上,更确切的说是在孤独的迈着自己的步伐。同学们对虹影女士的现代性忧思、前生今世的迷幻性、古典与现代性的矛盾等提出了许多问题,虹影女士都用自己特有的深邃和活泼带领大家走向了文学的庙堂之上。黄万华教授的精彩主持同样赢得同学们的掌声
    虹影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女作家,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上海复旦大学读书。代表作有长篇《孔雀的叫喊》、《阿难》、《饥饿的女儿》、《K》、《女子有行》、诗集《鱼教会鱼歌唱》等。1990年起旅居英伦。作品曾获“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台湾《联合报》新诗奖、纽约《特尔菲卡》杂志“中国最优秀短篇小说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等。小说《饥饿的女儿》曾被列入英国最大的书籍连锁店WATFRSTONS和美国著名的书籍连锁店BOOKS ETONS的畅销书排行榜,迄今已有14个国家的文字版本。另2部长篇《背叛之夏》、《K》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


【供稿单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毛振华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