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5年04月30日 14:03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29日下午,科学会堂内外爱心和责任的潮水涌动。恰逢纪念“五四”运动86周年之际,山东大学团委特别邀请了四位在西部教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志愿者,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投身志愿服务,共建和谐社会。 徐本禹,在西部教育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志愿者代表;赵冬苓,《上学路上》的编剧,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一级编剧;山东大学第二、三届赴山西灵丘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代表杨文娟、刘奇耀做客“恰同学少年——中国杰出青年论坛”,与山大学子共话西部经历,畅谈理想真谛,倾吐爱心与责任。循着嘉宾们的脚步,同学们的目光投向了西部,投向大山里的孩子,共同感受着这些可爱的人为西部教育真诚奉献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爱心和责任在感动的泪水和一阵阵掌声中得以传递。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韩明涛、团委书记曲明军等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老师也来到现场,与同学们一起聆听了他们的故事。 徐本禹:再一次的感动 徐本禹,一个感动中国的名字,当他走上讲台的时候,同学们报以了最真诚最热烈的掌声。作为至今“恰同学少年——中国杰出青年论坛”邀请的最年轻的嘉宾,只有23岁的徐本禹在接受同学献花时依然感到不习惯,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这个不平凡的同龄人的朴实与平易。在接下来的3分钟即兴演讲中,徐本禹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受母亲的影响,徐本禹是一个感恩的人。 狗吊岩的贫穷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那里的孩子衣衫褴褛,然而却有着山泉般清澈纯洁的目光。“2002年第一次支教,到该走的时候,孩子们追问我,‘大哥哥,你还要来吗?’看到他们仰起的写满求知欲望的脸庞,我做出了一生中最重的承诺。”为了兑现这个承诺,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上,徐本禹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感到惊讶的决定——放弃读研,选择支教。得知儿子的选择,父亲沉默了。然而徐本禹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因为别人帮了我,我也一定要帮助别人。” 在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意味着更多的韧性和忍耐。第二次来到这个大山里的小学,徐本禹遭遇了无知和精神的双重困境。“2004年四月,我回了一次母校,在华中农业大学作了一场报告。我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没有豪言壮语,徐本禹靠着真情实感使在座的同学热泪盈眶。 徐本禹的事迹开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需要出席的活动也多了起来。被问及社会活动与支教工作有无矛盾冲突时,徐本禹解释,出席这些社会活动实在身不由己,并非自己的本意。但参加这些活动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山里的孩子,伸出援助的手帮助他们。“我感觉很对不起我的学生,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我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请大家原谅我,我一定会把同学们落下的课补上”,徐本禹真诚地说,带给我们心灵得一次次震动。“我得到的任何荣誉都不属于自己。我会以平常心面对将来的一切。我有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我相信我能以自己的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我会努力做好想做的事情。” “爱是相互的,既然你接受了爱,就要给予爱。”徐本禹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外界知道徐本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七情六欲。我希望对西部教育的关注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下去。我们都要以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关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徐本禹还是徐本禹,一个朴实的徐本禹。 徐本禹默默地在大山中履行着他在阳光下的诺言,用自己的激情点燃贫困山乡孩子们的心灵。感动——在每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心中蔓延。然而如何把感动变为行动,却值得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赵冬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曾凭电影《上学路上》获得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处女奖的赵冬苓女士谈起了她在西海固的经历和拍《上学路上》的前后过程。“在影片中,我主要想表达一种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女主角张艳对上学的渴望与努力,使许多人非常感动,但也有许多人不解,他们体会不到那种心情。”在西海固的每一天都给她以震撼和感动。 当主持人让她讲一讲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时,她动情地说到:“最深的感受是,那里的人很穷很苦,但很快乐。换句话说,对不幸的无知,是一种快乐。”面对今天对西部的各种援助与支持,赵女士说道:“我们对此应有这样的一种态度,怜悯与同情,但绝不应是一种施舍。” 提到她援助的贫困对象已考上大学时,欣慰的笑容浮上她的脸庞,“那时候觉得特有成就感,就像自己完成了一件成功的作品一样。”并表示以后将更多地关注西部,关注孩子们。最后赵老师对全体同学说到:“真诚地面对生活,生活会给你回报。” 杨文娟、刘奇耀:支教是最温馨的记忆 谈及支教生活,总有说不完的话。作为山东大学第二、三届赴山西灵丘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们两人的回忆总是那样鲜明和深刻。杨文娟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初到灵丘支教时,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热情欢迎的场景。她说:“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支教前对山区没什么概念。当看到夹道欢迎我们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时,我很感动,那种感觉说不出来。我有一种要哭得冲动,喉头当时哽咽着,只是一个劲的挥手,并不停的说:谢谢老师!谢谢同学!”初进灵丘的刘奇耀,他的回忆是从灵丘火车站开始的。他说:“当时到灵丘时,已经是夜里两点钟。来迎接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一见面就忙着帮我们搬行李,当时就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灵丘人民是朴实的人民,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支教队员的关爱。刘奇耀说:“山里人其实都 ‘敏于事,讷于言’,他们没有什么特别动人的话语对你说,但是他们会给你一些感动。” 山里的孩子继承了山里人的朴实,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一次次打动着支教队员。杨文娟是学校的课外辅导员,孩子们的课外作业的问题基本上都来找她。她说:“其实孩子们是想和我多交流,其实他们也许不是真的不懂。”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支教队员想尽方法给与孩子们关爱。刘奇耀从灵丘回校后,通过法学院的教授,一直资助着山里的孩子。孩子们在他们的关怀和鼓励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孩子们经常给法学院的教授写信,定期汇报自己的学习状况。 不凡的经历,奉献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在感受志愿者们为祖国西部教育真诚奉献的同时,同学们感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更加沉甸甸的。许多同学纷纷表示,志愿服务西部是当代大学生的义务,也是我们应该担承的社会责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源泉。 ]
【供稿单位:团委 作者:文/刘洋 冷雪 赵娟 图/王军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
免责声明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