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12日至13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曾子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曾子学刊》编辑部、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2025):阳明学的传承与创新”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与曾子研究所致力于将“《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打造成系列性青年学者论坛,为有志于儒学乃至中国哲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交流请益的高端学术平台。作为系列论坛的首届,本届论坛围绕阳明学的本体论重构、工夫论实践、学派历史演变及传统阳明学的现代哲学重构等核心议题,展开三个分论坛的专题讨论并宣讲论文27篇。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王加华表示,儒学院坚持汉宋并重、文献与思想并重、经学史与哲学史并重、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考据与义理并重、史与论并重、沉潜与高明并重、埋头做大学问与形成大影响并重、历史与现实并重、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并重、尊重个人兴趣与鼓励团队合作并重、国学与西学并重的平衡发展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学术标准,从学术项目、学术活动、学术出版等方面推动以儒学为重点的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综合、全面、深入开展,希望通过组织召开系列专题研讨会及大型学术论坛,扎实努力地向学术界发出“儒院声音”、“山大声音”。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子研究所所长曾振宇作为主办方表示,阳明学不仅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难点”,更是中国哲学回应现代性问题的关键思想资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需通过跨学科对话实现创造性转化,尤其应关注其与现象学、心理学、生态哲学等领域的互动,重点探讨心学如何参与构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现代伦理秩序。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陈晨捷主持。

在分论坛一:本体与工夫——心学理论的哲学重构,聚焦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工夫论,由山东大学儒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勇勇、张凯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勇、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李洪卫、山东大学儒学院教授曾振宇等担任主评人。中山大学副教授段重阳汇报的题目是“‘穷此心之万殊’:以物为体与心学的历史意识”,文章指出三代之治标志着超越性的天理在人间(气化)中的完满实现,因此成为历史哲学之开端的原初事件,而人类从原初事件中堕落的形而上学必然性也就成为历史意识的来源。圣人之心以万物为体,一方面获得了对超越之天理的把握,从而有了天理显现于人间的原初事件;另一方面,万物一体之心在三代之后发用为不同之事,于是“事”经由“心”得以理解,“心”也藉由“事”而发现自身。南开大学单虹泽汇报的题目是“从‘阳明学’到‘阳明哲学’——阳明心学的现代哲学重构”,表示“阳明学”概念经历了从特指王阳明本人思想到涵盖东亚多元诠释的扩展,其内涵在明清学术史中逐渐泛化,并在近代日本被改造为具有政治实践性的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将传统“阳明学”建构为现代“阳明哲学”具有必要性。贵州大学钟纯的题目是“王阳明‘以心释诗’的要义发微——以《诗经》‘鸢飞鱼跃’为中心”,指出聚焦于《诗经》之“鸢飞鱼跃”能发现阳明“以心释诗”的独特方式呈现出“鸢飞鱼跃”理气义、政教义、良知义、功夫义等四种要义。山东大学刘飞飞的“省察入善何以是他律?——读王阳明著作札记之一”则回归伦理学核心命题,通过辨析阳明“省察克治”工夫,论证良知“当下具足”“良知见在”包含一个“认知—判断—情感意向”的基本结构。遵义师范学院曾燚汇报的题目是“‘了无生死’具‘生生之情’——阳明生死哲学对佛老的融通与超越”,指出王阳明的生死哲学发端于出生入死的个人经历,又探索于佛老的真如自然之道,最终成型于心体意用的儒理。西南交通大学甘沁鑫带来阳明学的东亚传播研究,文章《阳明学为何没能在越南立足?》指出越南士人承认明朝名儒王阳明在文庙中的地位,且推崇王阳明的军功和诗作,却唯独不关注王阳明的心学。华南师范大学田明博士后就“王学讲会活动与晚明清初浙东古文风尚的嬗变”进行研讨,提出浙东地区的古文风尚从前、后七子所推崇的复古文风,经由明代后期浙东文人胡应麟、余寅等的相继接续,到陶望龄、周汝登、刘宗周等阳明学者不断重申文章须原本经术的演变。
分论坛二:后学流变与思想史纠偏——阳明学的历史脉络,聚焦于阳明后学的理论分化及其在明清思想转型中的角色,由刘飞飞、白义洋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院副教授邹晓东、蔡杰,中山大学段副教授重阳等学者深度参与评议。南昌大学博士研究生丁一凡汇报的题目是“‘至善无恶者心’——邹守益心学思想的探赜”,指出邹守益以“戒惧真体”重构心体论,将四句教首句改为“至善无恶者心”,形成与王畿“四无说”之本体虚寂、钱德洪“四有说”之渐修工夫鼎立的思想范式。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赖小龙汇报的题目是“石经《大学》阐微——以江右王学刘元卿为中心”,指出刘元卿通过诠释石经《大学》提出了以“诚意”为核心、将“格物”“致知”等问题纳入到“诚意”的阐释结构,最终体现“体用一贯”的圆融特质又更加侧重修身工夫的面向。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胡志明就“江右王门论见在良知”展开讨论,指出江右王门“以工夫悟本体”的为学进路适切于“良知愈思愈精明”的发展模式与“纯一不已”的时间意识,凸显了见在良知的体知义与警策义。山东大学儒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闻文讨论了理学“梦论”的祛魅之思及其工夫之维,提出理学家在对迷信之梦进行祛魅化的同时,又提出梦中做工夫的主张,使得儒家工夫论具有醒时工夫和睡梦工夫维度,完善了儒家工夫论思想。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陈高林宣读的题目是“方以智对阳明后学的批评与晚明思想纠偏——以《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为线索”,指出方以智以禅学话语介入心学批判,以“藏悟于学”的工夫论重构“致良知”命题,又以象数易学诠释争端四起的各家思想,既延续了纠偏阳明后学思想的时代诉求,又开创了象数易学统摄三教的新范式。山东大学儒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宁就“存理与养气:王阳明‘立志’工夫的双重面向”进行汇报,提到持志与养气工夫的具体开展为容纳善与恶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借助现实中气的“生生”功能,可以使扩充良知工夫获得可靠的动力。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占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高雅婷、唐德晟,中国人民大学阮晓庄博士研究生分别就“黄宗羲对王阳明生态共同体思想的发展”“章太炎对阳明学的再认识与重构——基于1906年至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转变”“对朱熹、阳明致知思想的扬弃——论王夫之的致知思想”“以心体释仁与以空、无释心体——以焦竑对《论语》的诠释为中心”等展开讨论。
在分论坛三:跨学科视域下的阳明学新探,聚焦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心理学等领域,由段重阳、曾燚主持。黄勇教授、李洪卫教授,以及山东大学儒学院邹晓东、蔡杰等学者参与评议。四川大学胡臻的“王阳明‘四句教’中的自我观:基于本体、工夫、境界的‘不一不异’”提出王阳明四句教中的自我观通过本体、工夫、境界的相互关联,在 “不一不异” 的辩证逻辑中得以呈现,对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我认知与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大学尹金秀的汇报题目为“明代朱学与王学的发展、碰撞及调和——以举业讲章为中心的考察”,文章提到明中后期阳明心学逐渐渗入科举考试,随之出现了大量崇尚王学、标新立异的讲章,许多谨守程朱、反对异说的学者重新标榜《大全》及“三氏说”,通过编撰刊刻以程朱为宗的讲章来捍卫程朱。东北师范大学孙敏博就朱子、阳明《孟子》“尽心”章诠释进行比较研究,指出王阳明以“心即理”颠覆理学,将“尽心”等同“致良知”的当下发用,主张“知行合一”的本体实践,消解主客二分,以“夭寿不贰”激活主体自由,推动儒学转向生命哲学。此外,来自山东大学儒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勇勇、陈萌萌、白义洋、陈劲骁,以及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娇分别就“敬论的三重变奏——主敬工夫从朱子、阳明到东廓的重构逻辑与演进脉络”“‘知善知恶’与‘好善恶恶’先后论——以浙中与江右王门的价值判断之争为中心”“‘吾心之歌咏性情’——阳明心学视域下《诗经》经典性质的重新定位”“为己、克己与成己——论阳明对庄子思想之开显”“良知如何呈现?基于阳明学视域中的超越与现实问题”等议题进行汇报。
13日,论坛闭幕式由陈晨捷副教授主持。李洪卫教授、单虹泽分别发言。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河北省社科院等3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40余位专研阳明学的专家及青年学者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