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重要回信一周年 | 奋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9日 08:07 点击次数:

编者按:又是一年花开时。回望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高度肯定了70年来《文史哲》编辑部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历史嘱托,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一年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奋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引领能力、学术原创能力、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能力、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培育造就“山大学派”等方面做出卓越成绩。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一周年之际,本报邀请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我们详细谈谈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方面采取的实际行动,在奋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中取得的具体成效。

发挥《文史哲》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群

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发挥高品质学术期刊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办刊模式,打造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山大方阵”。

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 黄凯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出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一重大课题,强调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提出了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学校迅速展开学习和贯彻落实行动,于2021年6月11日出台了《山东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奋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对未来五年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作出全面详细部署,其中首要任务就是把《文史哲》杂志办得更好,打造高品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群。为完成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学校采取了两项战略性举措。

第一是于2021年12月31日推出了《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强刊计划》,大力支持将《文史哲》办成国际汉学名刊,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山大方阵”。“强刊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发挥高品质学术期刊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数字化、集约化为主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办刊模式,打造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山大方阵”,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出山大独特的贡献。根据这个计划,到“十四五”末,学校强刊建设将取得实质性和系统性的突破,《文史哲》示范引领作用加速彰显,一批刊物的学术引领力、人才凝聚力、成果展现力、品牌影响力、国际传播力等得到显著提升,实现较高水平的集群化融合发展,形成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山大方阵”,成为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弘扬中华文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第二是经过充分调研与详细论证,于2022年4月21日成立了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致力于创新期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山大特色文科期刊管理服务体系和学术治理体系,为打造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山大方阵”提供高水平的制度和组织支撑。期刊社为学校附属单位,负责管理和建设《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文科理论与实践》等期刊,充分发挥“专家办刊”优良传统,实行主编负责制,全面提高期刊建设质量。协同管理和建设校内其他人文社科期刊。负责对接监管部门和主管部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评估期刊建设成效,监督各期刊学术质量、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切实把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价值取向关等。负责统筹规划和布局全校人文社科期刊的协同发展,形成高水平集群化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期刊建设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承担业务指导和公共服务工作,为全校人文社科期刊提供公共服务,负责建设和运营全校期刊数字化平台、编校印发集成平台、国际化发展平台和学术论坛平台。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 魏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重要回信,为学术期刊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回信精神,学报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在“坚守初心”方面,牢记办刊宗旨,明确发展目标。2021年,学习了回信精神后,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的“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要求,并根据国家开启“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等方面的新形势,我们把学报发展的中心定位进一步明确凝练为“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确立了“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发展目标,强化了“社科为主、交叉融合、特色兴刊、精细办刊”的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指向性更加明晰。

在“引领创新”方面,根据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要时间节点设置专栏专题,以特色化建设引领创新性发展。比如,在原有的“文化与经济”“法律与政策实证研究”“诠释学与经典诠释”“国际合作与中国发展”等特色栏目外,还增设了“社会理论与社会治理创新”等栏目,学报的特色化进一步凸显。

在“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宣传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扩大学报影响。在“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方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提供精准化服务。在“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方面,通过召开高端学术会议,扩大学报国际影响力。先后举办或者与相关学术机构联合举办“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司法治理”、第三届“新时代文化创新论坛”等会议8场,其中国际性学术会议2场。

科技期刊社社长 陈斌: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鲜明提出了“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一时代命题。一年来,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回信精神上来,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国文化的“底气”为依托,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山大方阵”,开创科技期刊工作新局面。

科技期刊社一直把落实“强刊兴学”计划作为中心工作,随着计划的深入实施,由单一办刊职能向“管、办、创”一体化推进,探索形成了“学校引导,期刊社主导,学院协管,专家办刊”的办刊模式。截至目前,期刊社负责编辑出版的期刊数量由2018年的6本增加到16本,《当代泌尿科学(英文)》等3种期刊入选《有序引导中国机构主办海外科技期刊回归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试点期刊。此外,还主导参与了《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期刊的申报工作。

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和先行者

回应时代需求,发挥山东大学“文史见长”优势,对中华文明进行深入阐释和弘扬,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和先行者。

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桑晓旻:一年来,山东大学党委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努力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课题。

弘扬“文史见长”学术传统,紧密结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将“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术”纳入学校一流学科领域重点建设,制定实施《山东大学一流学科领域建设管理办法》,集聚资源、建立优势、形成品牌,不断探索“两创”山大模式,努力打造“山大学派”。按照省委宣传部要求开展专题调研,2021年10月19日至25日,组织专家调研团队,分别就“如何把‘两创’融入社会治理,更好实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推动‘两创’工作不断走深走实”等主要内容展开深度调研。同时,用好专题调研的有利契机,引导广大人文社科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研究探索。2021年10月22日,召开“乡村/社区儒学建设与推广模式”研讨会,委托颜炳罡为首席专家承担“乡村儒学理论与实践”项目,启动山东大学乡村/社区儒学推广与研究中心建设论证,深入研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山大道路。

接下来,全校上下将持续深刻领悟重要回信中所蕴含的思想伟力,明确所肩负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扎实推进有关任务落实,坚持以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导,努力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之问”,奋力书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篇章,不断开创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 黄凯南:在深入探究中华文明、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大力推动人文学科汇聚融合交叉创新,围绕重点学术方向培育建设了“中华三千年文学传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儒学当代阐释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3个创新团队,设立了“中西互鉴与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话语建构”等7个校内重大项目,聚焦“出尖出峰”展开高质量科研活动。同时大力推动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文明探源、考古中国、《永乐大典》综合整理、《中国通史》编纂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一年来上述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如“中华三千年文学传统”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9项,获第三十五届山东省社科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教材先进个人奖、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奖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团队在阐释中国农耕文化基因和技术发展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以基因组学等科技手段探索山东地区、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的人群互动,展示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交流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立足当下文化发展、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通过持续推进“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强力推动儒学在民间的传播。持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中华美德教育学院、“雅乐”基地、文学生活馆建设,探索以融媒体形式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如中华美德教育学院与章丘区联合举办“儒学讲堂”,着力打造“传统节日与中华美德”系列品牌;与济南市历城区人大共建了“文史哲阅读馆”,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立中华美德教育基金等。

在弘扬中华文明、增进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方面,积极开展、创新推进人文领域的对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儒学院建立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大学研究基地,着力将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成国际性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此外还深度参与了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儒家文明论坛3期,出版《儒家文明论坛》第七辑,举办儒学与西学对话论坛3期,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共同组织举行了“中国-奥地利儒学对话论坛”等。

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方面也有不少亮点。如《文史哲》在继续高质量办好国际版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合作与传播空间,正在与国家外文局、爱思唯尔数据平台以及国际图书进出口公司等洽谈合作,期望借助与利用专业传播渠道的优势,实现《文史哲》在海外市场的广泛覆盖,“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等6项课题获批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并列全国高校第四位。

开展社会科学卓越研究,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直面时代挑战、回应时代课题,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和经济管理思想,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 黄凯南:针对这项任务,过去一年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扎实推进科研工作。

第一是坚持中国道路,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一方面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统筹全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优势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优势,整合力量,凝练方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力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研究专项,重点支持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团队,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镇。该专项自启动以来,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34篇、报刊文章47篇,出版学术著作7部,提交咨政研究报告14篇,其中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等重要报刊发表,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二是立足中国经验,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体系构建。深入推进社会科学汇聚融合交叉创新,重点打造“中国特色经济学与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国家治理”等一流学科群,推动社会科学融合发展,鼓励学者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提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融通中外的新思想、新学说、新主张,一年来在重大科研项目和原创性成果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百年来党加强基层政治建设的实践与经验研究”等5项课题获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列全国高校第三位。

第三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过去一年这方面的举措多头并进,力度非常大。如加强智库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山东大学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意见》,举办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深入探讨新时期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经验和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服务“国之大者”的新型智库平台。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与国务院参事室的合作共建,打造山东大学“治理系”智库大平台。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汇聚校内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学科资源,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智库研究。聚焦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合作,整合一校三地研究力量,围绕东北亚问题、区域国别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与全球公共政策、海洋秩序与治理等,建设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大平台等。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立德树人,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培根铸魂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科生院院长 曹现强:过去一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培根铸魂作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全面推进本科通识教育2.0工程。着眼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素养,自2021年春季学期起,本科生院全面启动通识教育2.0建设。不断优化师资力量与团队结构,严抓课程质量和课堂督导,探索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改革,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三层次、七模块”通识教育体系,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情趣高雅、素质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同年7月,150门课程入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立项;系统推进国学经典、原典导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艺术汇、经典文学欣赏等系列品牌通识课程建设,并面向社会开放优质通识教育资源,加速推进学生五育并举走深走实。

二是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促进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紧密衔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教学发展服务,在青教赛设立单独的思政课比赛,在教学荣誉、教学比赛和教学型教师高级职务评审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开展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育人实践,成功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是加快构建新文科全链条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作用,聚焦新文科建设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凝练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加快构建山东大学新文科全链条培养体系。重点建设金融科技、科技考古、神经语言学、知识产权管理、社会信息学等领域,25个文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整合尼山学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强基计划等各类文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持续探索建设新文科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和微专业项目。加强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实施本研贯通培养,推动学生培养和科研项目、行业产业有机融合等。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刘国亮:一年来,全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战线的同志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作为指导我们创新人才培养的宝贵理论财富和实践指南。

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我们用两句话表述,第一句是“立德树人”,下一句是“培养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前后两句缺一不可。培养创造力,是从能力上讲,要提升一个人创新素养的“绝对值”;而立德树人,是从本性上,必须引导标记好一个人思想道德的“正负号”。我们对每一个跨入山东大学的新生,说的第一句话是山东大学是一所富有家国情怀的大学,是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为己任的大学。我们是在告诉学生:成为山大人,首先要做有底气和骨气的中国人,要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年来,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我们在课程和教材建设上做了大量立项、遴选、培育和评优工作,初步建立了“研•课程思政”品牌,正在大力建设系列精品教材。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有其特殊规律,参与科学研究是重要培养过程,要立足专业创新的突破阶段,要“研”字当头,开展科研和专业实践的实验室、图书馆、工厂工地、生产一线都是育人的重要场域,我们称之为研究生特色的“科研思政”。去年,我们创造性开展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工程,让工学、医学、人文社科等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们,相互交叉,融合交流,纷纷走到科研实践的现场,开辟了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新模式,初创了一批科研与艺术成果。

去年,我校新增了三个国家急需学科,都集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分别是考古、儒学和中共党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急需领域,不但要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问题,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硬实力”,也需要培育发挥国家“软实力”“巧实力”“锐实力”。我校中文学科在建立研究生学术能力多元评价体系上,率先尝试“破五唯”,探索代表作制度和学术论文报告制度,这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大师、出新人、出精品力作,将起到积极作用。我们要牵住评价改革的“牛鼻子”,善于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上发力,有效推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支撑中国实践的创新,催化中国理论的提炼,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教育自信,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厚积而薄发。面向未来,山大人将不负时代,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守初心、引领创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不断体现新担当、展示新作为、创造新辉煌,不断开创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相关链接

山东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座谈会举行

东风吹来夏令新,奋楫扬帆启新程——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一周年之际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报    作者:冯刚 张穆楠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