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学生 > 正文

姚淑涛: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19日 09:15 点击次数:

[本站讯]在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里,有一位“90后”大学生。他叫姚淑涛,是队里年龄最小的成员之一,也是山东大学首位入选南极科学考察越冬队伍的学生。

姚淑涛是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2017级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史全岐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的相互作用、太空微尺度下的电磁环境。2018年11月,姚淑涛成功入选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成为南极中山站越冬队员,并于当月搭乘雪龙船前往南极,驻守南极近500天,2020年1月返回国内。获2019年教育部、人民日报联合颁发的“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评2017年山东省优秀毕业生、2019年山东省优秀研究生,2019年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山东大学2017年、2019年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2016、2018年一等学业奖学金,山东大学2018年、2019年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目前已在NatureCommunications、APJL、APJ、SSR、GRL、JGR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8篇、合作论文10篇,累计期刊影响因子74,被引用120余次。

航行两万公里奔赴南极,青春无悔

南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地球联系外太空的重要“窗口”,不仅是太阳风能量和粒子进入地球空间的入口,也是在地球空间造成磁暴、电离层暴、粒子暴等灾害性空间天气的能量源头,因此南极空间物理研究历来备受世界各国重视。然而,由于地域和恶劣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在南极大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展得相对较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南极空间物理学研究亦是任重而道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一名空间物理方向的博士生,姚淑涛一直希望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志向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

带着这样的报国情怀,姚淑涛于2018年参加了南极科考队的全国公开招聘,经过重重筛选,成功入选了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并以大学生身份入选南极中山站科学家岗位,负责高空物理观测工作。据悉,全国每年仅有不到20人可以入选南极中山站越冬岗位,其中高空物理观测岗位更是仅有两个。这些越冬队员的平均年龄为40岁,均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工程师与科学家。29岁的姚淑涛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成员。

挥手告别了祖国和亲人后,姚淑涛于2018年11月搭乘雪龙船由上海码头出发前往南极,总航程约两万公里,历时30余天。这段旅程并不轻松。雪龙船穿过了在海上肆虐的台风“玉兔”,穿越了南半球极为危险的“魔鬼西风带”与“南极绕极流”。狭小的船仓、恶劣的海况对每一个科考队员来说都是对身体素质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在穿越变幻莫测的“魔鬼西风带”与“南极绕极流”时,雪龙船上一些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晕船反应,有的队员甚至三天滴水未进,靠输液维持,但姚淑涛没有出现类似情况,这得益于他数年如一日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姚淑涛说:“身体素质是做科研的基础,科学家应该有强健的体魄,否则应对不了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空间物理工作。”

500天极地驻守,不负使命

南极洲与世隔绝,气候环境极为恶劣,设备一旦出现问题,若不进行及时维修,会产生致命的损坏。对珍贵的探测设备进行“急救”,便是姚淑涛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他在读博期间,便熟练掌握了多个卫星数据以及空间观测设备的使用方法,打下了坚实的设备操控与维修基础,因此顺利完成了包括地磁仪、电离层测高仪、高频雷达、极光成像仪、宇宙噪声接收机等十余种空间探测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与数据处理工作。

南极进入冬天后气温便会急剧下降,有的地区甚至会降到零下九十多度,大陆周围1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会冻结成冰,狂风时常会超过14级,风速能够达到70m/s。在每年的3-10月,没有任何船或飞机可以进入南极,也就意味着冬天一旦来临,越冬队员们面对的只有漫长极夜。2019年9月18日,一场呼啸而来的暴风雪迅速覆盖了整个中山站,也毁坏了站上的网络设备,姚淑涛和队友们必须顶着暴风雪进行抢修,“气温零下二十几度,眼前什么也看不见,人在暴风雪中甚至无法站立”,尽管如此,姚淑涛没有丝毫怨言,以执着与坚守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与青年科学家的风采。

在认真完成探测任务的同时,姚淑涛的科研工作稳步推进。他回忆起在南极的时光:“在南极野外,周围除了冰雪和戈壁,就只剩下呼啸的风声了。有的时候,自己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科学研究中。做科研需要坚持,科研岗位需要坚守,而科学家需要有一颗坚强而执着的心,才能熬过漫无边际的黑暗,迎来黎明的曙光。”驻守在方圆三千万平方公里只有几十名人类的无人区,伴随着长达三个月的黑夜,姚淑涛把这看作是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宝贵光阴,并在此期间首次在太空中观测到由电子激发的镜像模结构,以第一作者身份将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影响因子8.3),文章从投稿到被接收,历时不到两周。在南极科考期间,姚淑涛以山东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篇,合作论文6篇,总计影响因子45.6。

2019年国庆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姚淑涛和他的队友们在地球的最南端为祖国庆生。他们在两万公里外的南极大陆上升起了五星红旗,还邀请了邻居友站——俄罗斯站和印度站的越冬队员一同庆祝。在工作之余,姚淑涛参加了央视新闻的科普节目,在节目上公开了全球首个清晰度高达8k分辨率的南极光影像视频。为了制作这支40秒的极光影像,他在野外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里拍摄了七个小时。

凭借着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敢于探索自然、挑战困难的无畏精神,姚淑涛不仅圆满完成了祖国交付于他的使命,还成功安装运行了山东大学在南极的第一台可以常年运行的科学考察设备,并于2020年1月乘坐雪龙船安全返回国内。姚淑涛在南极科考期间的工作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在2019年获得了由教育部、人民日报颁发的“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并曾多次登上央视频道,被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从2008年本科进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至今,姚淑涛在山东大学已经度过了十余载的时光,求学科研耕耘不辍,支撑他前进的是对空间物理学科的热爱。参加南极科学考察,姚淑涛收获颇多。对于以后的规划,他打算继续走科研这条道路:“计划继续从事空间探测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机会的话希望能为母校效力,也希望自己能通过进一步的深造提升,为祖国空间探测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单位:威海校区宣传部    作者:丁强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