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21日,“黔之韵”赴贵州黔东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调研团与台江县电视台记者一同前往了台江县施洞镇,县电视台对此次调研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队长杨中慧接受了电视台记者的采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的施洞镇几乎人人都是能工巧匠,黔东南州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生活在此。队员们在施洞拜访了声名远扬的苗族刺绣能手刘秀华女士。刘秀华从小向母亲学习刺绣,12岁就能独立完成一件完整的苗族传统绣衣。她独创的“15个月亮”刺绣服饰,精美华贵,被省、州两级博物馆收藏,价值连城。在调研中队员们了解到,苗族刺绣主要以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延续,一般是母亲传给女儿。由于苗族文字失传已久,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们便以刺绣的形式将一段段历史故事记录下来。刘秀华刺绣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儿时外婆讲的苗族故事。现在刘秀华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利用自己的私人收藏和刺绣工艺品开设一间民族博物馆,弘扬苗族文化。此外,队员们还拜访了中国民间工艺大师、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制作传承人吴水根先生。银饰锻造技艺有着“传男不传女,传家不传外”的风俗,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强,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吴水根身负传承银饰锻造技艺的重任,每两到三年都要义务教授学生三人,通过两年的学习,学徒们基本上能掌握银饰制作的基本技能。施洞的银饰用纯银制作,纯度达99.9%以上,穿戴起来显得十分亮丽和华贵。镇郊的塘龙是著名的银匠村,该寨现共有65户,其中专门从事银饰制作的有30余户,所生产的银饰品畅销国内外,成为主要经济来源,部分农家已发家致富,有些农户银饰年销量额达12万元/人,利润达4万元/人。
至此,“黔之韵”赴贵州黔东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调研的全部活动圆满结束,团队活动进入后期总结阶段。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队员将对调查得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本次社会实践旨在深入调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贯彻落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指导方针,进而将现代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施洞位于贵州省台江县北部清水江南岸,苗族人口占98%,施洞苗族的民间工艺美术精湛,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刺绣工艺在施洞流行得十分广泛,历史悠久,被喻为“用针线凝结的音乐”、“穿在身上的史书”。1994年,施洞被省文化厅赐予“苗族刺绣艺术之乡”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