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15日至16日,“古代汉语方言和通语学术研讨会” 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举行。山东大学副校长刘建亚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曹志耘教授就中央有关部门对方言保护的新精神和民间语保现状以及方言规划与规范化等作了报告。
刘建亚在致辞时表示,山东大学在语言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希望文学院以及语言学专业抓住机遇,加快步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希望海内外学者对山东大学语言学科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会议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报告。山东大学钱曾怡教授以“呼应扬雄《方言》‘蝇,东齐谓之羊’”为题进行了演讲,将文献记载与现代方言相结合,证明两千年前记录下来的方言现象在当今方言中仍然保留。台湾清华大学张光宇教授以河南方言为例,细致探讨了方言历史演变中的“鼻化运动”的类型和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麦耘教授作了“汉语通用和方言的历史概说”的报告,强调现代方言的主体层次由通语覆盖而来,通语在各个时代不断影响着方言。南开大学石锋教授发表了题为“词汇扩散和语言变异”的演讲,展示天津声调变化情况,证明音变通过词变得以实现。江苏师范大学刘淑学教授作了题为“论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近代汉语中的读音分合——以《万韵书》为例”的报告,讨论了近代北方汉语中声母演变的一个重要问题。天津师范大学王临惠教授以《明实录》中的移民材料为基础,探讨了胶辽官话的形成问题。新加坡社会科学大学罗福腾教授以“‘雀’字声母演变的时间线”为题,引出了例外字的研究问题。
15日下午及16日上午,分组报告在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60余名与会学者就提交的论文进行了报告和互动。论文内容涉及从上古汉语方言到现代方言以及通语,涵盖方言和通语历史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多领域的研究。其中中山大学范常喜教授、山东大学张树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丁崇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宗守云教授,以及长江学者、陕西师范大学邢向东教授等作重点发言,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此次研讨会是国内语言学界首次以古代汉语方言和共同语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得到了学术界的积极响应。研讨会开幕式由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春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新加坡社会科学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46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8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