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11日晚,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公管班在青岛校区举办“公平是否为善治”讨论会。本次活动旨在以讨论会的形式促使同学们主动思考社会治理中公平要素的作用与意义,将自己平时所学加以综合,进而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以此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会上,班长首先介绍了公平与善治在当下社会的现状,随后同学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将自己一周以来搜集的知识、资料进行了交流。同学们结合课本理论和现实案例分析,提炼自己的观点,讨论会进入发言阶段。
持支持观点的郑涵同学首先发言。郑涵同学认为公平不是平均,准确地说是一种秩序,是维持社会效率的必要因素,只有整个政治环境甚至社会总体氛围形成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特点,社会发展才会有持续性。持反对观点的魏思齐同学发言认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通过说明美国行为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公平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以此说明公平的标准具有多元性,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因此公平不能作为衡量善治的因素。
陈华诚同学认为,公平是善治的重要因素,公平即是目的,又是手段。在具体方面,因为每个个体对公平的判断标准不同,所以很难实现完全的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平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因为有公平我们才能更好地合作发展,正是因为我们相信公平,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因此他认为公平是善治的重要因素。
马翻锁同学认为,善治是指政治生活的理想化,我国早已实现了人人平等,但实行善治任重而道远,所以公平不是影响善治的重要因素,更多的是政府与民众对权力的分配及行使。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或某一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承担着他应承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而善治是政府的管理活动能以耗费最少的社会资本获取最大的公共利益,所以影响善治的主要是政府管理活动的策划,而不是公平。刘宏羽同学用一个实例作了补充,借用华为公司任正非的用人观——过分强调“不输在起跑线上”会泯灭了创造性,通过这个例子分析了公平在企业用人中的重要程度。其他同学也在发言环节作了积极发言,最后白冰同学对讨论会作了总结。
本次讨论会考察了同学们对课本知识和实际案例的运用能力,同学们也从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总结能力,在交流中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公平与善治的理解,深刻体会到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政管专业的理解和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