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院赴东平、邹平两地进行实践考察
发布日期:2005年07月19日 08:30 点击次数:
[本站讯]山东是一个文化大省——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而且自身也拥有以齐鲁文化为标志的内涵丰富、积淀深厚、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山东同样也是文物大省,已查明不可移动文物1.6万处,馆藏文物79万件,一级藏品3860多件,居全国首位。全省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
山东各地自觉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打文化品牌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山东,还不是文化强省,更不是文化产业的大省和强省;与先进兄弟省份相比,与文化产业本身的巨大潜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并不平衡。
历史文化学院在文化资源的研究、整理方面积淀深厚,如何利用“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特别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学院近年来科研和教学工作新的热点和学术增长点。
根据学校团委的统一部署和学院的通盘考虑,历史文化学院团委选择“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课题。
社会实践考察的第一站选在东平县,东平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东原”,西临黄河,东近泰山。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待批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东平县湖洼、山丘、平原“三分天下”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风光名胜,既有北部山区的诸峰竞秀,又有西部湖洼的万顷碧波,还有南部平原一望无垠的绿洲。东平的开发建设坚持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规模效益,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六区一带’经济发展格局,建设湖上东平”的战略思路,特别是“水浒之旅”旅游区和水上旅游园的建设已成刍形,逐步走出了“以开发促旅游,以旅游带三产”的好路子。
社会实践考察队由学院党委副书记董雪梅副教授率领,文化产业管理系部分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近二十人组成。7月2日考察队先后实地考察了梁山、东平湖、腊山等地。东平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世国同志全程陪同考察并向考察队师生详细介绍了东平县委、县政府对东平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总体思路和近期部署,考察队师生与东平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文化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等方面的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
考察的第二站定在邹平。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位于山东省中北部,黄河下游南岸,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东接工业重地淄博,西临山东省会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全境26公里,西距济南国际机场62公里,东距海滨城市青岛240公里。历史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其置县于西汉,现有古文化遗址80多处,出土文物数千件。近年发掘的丁公遗址出土的陶片文字(我院考古专业栾丰实教授任领队、考古系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发掘,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被考古学家认定为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把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800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邹平度过了青少年时期。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三十年代在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了七年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
近年来,邹平县重点打造“范公故里”、“泰山副岳”两个品牌,大力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考察队由学院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朱伟老师率领,历史地理学方向研究生和文史哲基地班、历史专业本科生共八人组成。考察队7月14日抵达邹平,历史系校友、邹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邱希敏等领导热情接待了考察队师生一行。
在邹平县政协文史办、县文物保护所有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师生八人先后对雕窝峪王薄起义遗址、醴泉寺、读书洞、范公祠、丁公遗址、梁漱溟先生墓、唐李庵和鹤伴山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迹进行了认真考察。陪同人员都对文物发掘历史、名胜典故来源等作了详细讲解。宾主双方还就下一步继续开展校地双方有关历史文化资源整理与研究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短短几天的行程,考察或许可能还停留在表面。但走向基层,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经历让“象牙塔”中的当代大学生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基层干部特别是优秀选调生在基层的突出业绩让同学们坚定了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供稿单位:历史文化学院团委 作者:朱伟 崔延平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