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大山肚子里的山大人:身披红甲,脚下有泥,心中有火,眼中有光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4日 09:04 点击次数:

[本站讯]2024年1月1日,在西藏某铁路公司会议室内,齐鲁交通学院副院长许振浩教授正与业主单位西藏某铁路公司、设计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施工单位中铁二局集团等相关人员紧锣密鼓地筹备某隧道下穿陪隆贡支沟段注浆施工方案专家评审会。与此同时,标段现场技术负责人潘东东副研究员正在和研究生卜泽华、刘洋、邵涛、周振发等进入隧道开展地质勘察与注浆参数研判工作。该隧道即将穿越软弱极富水砂、卵、漂、孤石地层,地质条件复杂,突涌水风险极高,属于特级风险管理隧道,为保障隧道的安全施工,“量身打造”治理方案,隧道地质与灾害防控课题组自2023年5月进驻隧道施工一线开展工作。岩土中心各研究方向的老师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与相关单位初步形成了隧道穿越该极复杂地层的治理方案。展望新年,将继续聚焦工程重难点问题,坚定“以学促干,以干践行”的信念,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山大智慧和山大力量。

隧道地质与灾害防控课题组党支部成员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核心团队核心成员,党支部获评2022年齐鲁交通学院优秀党支部。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40余项,党支部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牵引,攻关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地质识别与灾害防控核心理论、方法、技术、材料和装备难题,坚持系统观念,实现了立德树人、科研创新、工程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支部党员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个人/团队奖励、专利奖、科技奖励和国家/省部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30余项。

聚力铸魂:扎根

2018年,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承接新疆某引水工程超前地质预报项目,急需现场负责人。许振浩教授主动挑起现场负责人的重担,全面负责该项目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此时隧道地质与灾害防控团队刚刚成立,团队建设、人员发展等面临开局挑战。团队借鉴岩土工程中心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山东省基层党组织“支部建在课题组,党旗飘在工地上”的先进基层党建模式,于2018年10月10日和2020年11月17日先后获批成立新疆某引水工程临时党支部和隧道地质与灾害防控课题组党支部。

作为世界最大TBM集群工程的现场超前地质预报负责人和临时党支部书记,许振浩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安排好校内学生和工作后,他就带领支部党员和团队成员赶赴新疆现场。在路上,他暗下决心,要把岩土工程中心的沪蓉西精神从湖北带到新疆,让沪蓉西精神在新疆得到传承和发扬。他深知要想打赢这场攻坚战,就得让大家像胡杨林一样真正在这戈壁滩上扎下根来,就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毅的品格,党支部此时是真正的战斗堡垒了。“发扬沪蓉西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决战新疆”的标语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导师李术才院士建议将“决战”改为“决胜”,这让许振浩顿时倍感压力。他明白,这既是导师对隧道地质与灾害防控团队的殷切期望,也是要求团队务必高质量完成现场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为国家重大工程保驾护航的深切嘱托。

新疆入冬后,隧洞内热火朝天,隧洞外冰天雪地。大家对洞内外的极端温差环境难免有些畏难情绪,面对这种情形,身为党支部书记的许振浩意识到团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固然重要,团队灵魂此时尤为重要。许振浩想到可以结合新疆特色风土人情、项目驻地附近红色教育资源和隧道现场的宝贵实践经历,开展凝心铸魂、锤炼品格、强化忠诚的特色党建工作。

2019年8月,校领导与团队成员一同前往喀什地区莎车县霍什拉普乡加依巴格村开展“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共建活动,探索“结对帮扶,知识兴疆”。亲历活动全过程的团队成员表示:“原来我们所服务的工程,对改善边疆民生,增进边疆福祉这么重要,能够参与其中,何其有幸。”这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的家国情怀。

2020年11月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党支部书记许振浩同志组织开展“不忘初心学习抗美援朝精神,牢记使命文章写在新疆工地”主题教育活动,此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成员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干事创业精神。团队成员邱道宏、刘征宇、刘洪亮、林鹏等纷纷请战参与“××标钻爆洞段上游掌子面突涌水,隧洞被迫停工”的重大难题解决方案研究,迅速动身前往现场开展地表与洞内地质调查工作,制定专项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誓要为隧洞涌水段安全处治贡献一份力量。

2021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隧道地质与灾害防控课题组党支部和新疆某引水工程项目临时党支部组织团队成员在线集体观看了建党百年庆典直播;当天下午,现场成员赴国家功勋矿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参观,学习“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缅怀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大家看到当时恶劣的开采场景和简陋的开采工具无不动容,感慨道:“先辈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都可以为国争光,当下的现场环境比他们那会强太多了,我们更应像他们一样为国家作贡献。”可可托海精神为沪蓉西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大家再次面对极端温差环境时,谁也没有喊过苦、喊过累;现场环境越差,大家的工作热情反而越高涨,争先恐后抢着去现场工作。

为国育贤:传承

隧道地质与灾害防控课题组党支部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个人成长、育人筑才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引导团队成员把个人成长发展融入国家需求中,积极推进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的交叉融合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支部长期紧扣“党建为基、德育为本、创新为实”的育人主线,深化融合育人,把党建思政贯彻到实践育人、交叉育人和产教育人当中,并从工程实践一线中挖掘先锋模范典型案例,又以典型案例反哺工程实践创新的思政育人环境,为“党建+”育人提供优秀文化源泉和生动的实践证明。其中,以2020级博士邵瑞琦、2021级博士亢金涛、2022级博士刘福民为代表的“隧道不良地质识别研究生团队”常年扎根戈壁滩,在新疆工程一线坚守超900余天,发扬了山东大学岩土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信念和担当,荣获2022年山东大学“榜样的力量”学生年度人物唯一团队奖项。2019级博士生卜泽华先后服务于5项重大工程,从冬日严寒的新疆到夏季炎热的广西,从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域高原,到地下五六百米的深埋隧道,累计在工程一线坚守900余天,秉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研理念,长期奋斗在工程一线,荣获2023年山东大学研究生道德风尚奖。

团队始终秉承和发扬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深入工程一线”的理念,坚持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防灾需求,开展“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服务。团队将临时党支部和现场教学实践与科研育人基地建在新疆某引水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一线,长期到工程现场开展调研和实践,实施“沉浸式”和“融入式”工程实战教育,有效发挥工程实践的“磨刀石”作用;支部师生在实战中,原汁原味学,身临其境悟,扎扎实实干,真正做到“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塑造大工程观和工程系统思维,夯实师生服务重大工程的能力。许振浩经常和学生们讲:“工程现场的实践锻炼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用自己的专业所学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会让人特别有成就感与获得感;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地质预报、现场管理、报告撰写、沟通协调等也是对综合能力的一种锻炼与提高。”2023年,团队老师带领研究生前往新疆、西藏等工程现场,开展工程建设一线教学累计300余天。

积极探索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借助“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教研平台优势,基于齐鲁交通学院、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浪潮集团等单位的前期研究基础,科研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通过设备研发、项目申报等方式,开展跨单位科研攻关合作,使多种资源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全面推进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为克服学校所在地与工程现场的地域限制,针对工程现场遇到的实际问题,实践地和学校师生定期采用“线下+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讨论梳理科研思路,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将理论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日常指导中,支部教师党员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还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优势分配科研方向,让每个人都能尽展所长。其中,研究生邵瑞琦、谢辉辉、石恒、刘福民、韩涛等人荣获2021年济南知识产权强省会建设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励。

2022年山东大学“榜样的力量”学生年度人物唯一团队

实践地师生和在校师生采用线下+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讨论工程现场问题

团队老师带领学生前往隧道现场开展地化信息测试与不良地质识别

科研报国:使命

隧道地质与灾害防控课题组党支部坚持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防灾减灾需求,坚持“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的科研理念,深入一线开展“顶天立地”的科研咨询活动。支部师生始终秉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信念和担当,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一线,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多个重难点隧道工程,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党支部承担的新疆某引水工程SS段由于前方不良地质的存在,TBM停机300余天停滞不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所在的技术小组成员长期驻扎在戈壁深处,驻扎点距离最近的加油站120公里,距离最近的县城300公里,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不断进行技术攻关,最终探明了2.5公里连续富水区,破解了上述TBM停机难题。

工程上时刻有任务、时刻要进展,支部党员平均每年驻场时长长达3000小时;就算是回到学校驻地,也经常会遇到还没有回家看看孩子吃口热乎饭就又接到了新任务,继续奔赴现场的情况。为了保障工程顺利开展,支部党员在科研工作与照顾家庭之间不断平衡与取舍。2019年,工程急需解决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难题,而支部教师党员林鹏副研究员的孩子正值入托年龄,在周围同事都在讨论哪个幼儿园师资、伙食好的时候,林鹏在与妻子商量后,决定将孩子带到新疆,于是那一年,富蕴县第二幼儿园多了一名山东新生。林鹏说“我是一位父亲,更是一名扎根在祖国土地上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希望能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让孩子在未来能够自信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团队成员不畏艰苦,秉承“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科研理念,实现了从工程实践中凝练科研问题,用科研成果服务工程建设,技术服务获业主发文评价“不遗漏任何一个重大灾害源”,并赠匾山东大学“精准施策,奉献新疆”。

团队全体成员始终发扬着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2023年,许振浩教授又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了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在前往西藏某隧道项目的路程中,由于项目所在地海拔高,刚下飞机便感觉不适,但他仍坚持前往项目现场开展科研工作,从现场作业结束之后甚至因严重高原反应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他始终挂念现场的情况,不断向驻扎在一线的团队成员了解目前的最新进展情况,他说作为服务重大工程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意识。出院之后,许振浩教授依旧多次前往高原地区重大铁路建设项目现场,目前正和团队成员在西藏的另一隧道施工一线紧锣密鼓地筹备水害防治工作。

从新疆到西藏,新的一年,隧道地质与灾害防控课题组党支部将继续秉持初心,埋头苦干,夯实党建统领,深入工程一线,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用科研成果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建设“第二个百年奋斗进程中的标志性工程”贡献山大力量。


【供稿单位:齐鲁交通学院    作者:董晓燕 张津源 李珊 刘祎龙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陈怡晓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