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丰富价值内涵,培养卓越新闻人才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28日 14:06 点击次数:

编者按: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育人水平,关键看教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才能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日前,山东大学召开了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专题会议,明确了部署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工作的要求。现选取刊发部分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课程思政工作经验做法,期望广大教师从中获得启发借鉴,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课程育人实效。

丰富价值内涵,培养卓越新闻人才

[本站讯]“你是否看过《新闻联播》,观看的频次怎么样?”“备受好评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类文化综艺,你如何评价?”“5G技术的到来给广播电视业带来哪些变化?”

在《广播电视概论》的课堂上,一个个生动的、日常的广播电视案例问题,总在合适的时机抛给同学们,在激发学生兴趣、带动思考氛围的同时,思政元素也巧妙地蕴含其中。理论知识、案例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正是该课程的一大特色。

作为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广播电视概论》是学校优秀课程思政的案例之一。课程由副院长邱凌担任主讲教师。一直以来,专业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为解决“工具性”“单向度”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授课形式,以翔实的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同时,课程重视培养思考能力和媒介素养,培育学生主流价值观及政治素质。

知识案例紧密结合,贯彻思政元素

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新闻联播》作为国家主流媒体最重要的新闻播出窗口,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声音。课堂上,邱凌老师在讲述电视新闻的内容时,也会重点介绍《新闻联播》案例,让大家认识主流媒体及重要栏目的舆论引导性,提醒学生关心国计民生,将家国情怀、理想信念融入其中。通过案例,课程引导学生获得积极和正向的引导,正确塑造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认识。

薪火相传与文化传承。在视听艺术的包装之下,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展现出独有的文化韵味,绽放出绚烂多姿的文化魅力。在综艺娱乐节目的讲解中,邱凌老师引入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案例。这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实践,依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传播和发展着民族文化。通过这类优秀案例的讲解,课程帮助学生们增强创造意识,培育文化价值,在娱乐至上的电视市场环境中,树立责任意识,承担起媒体人的文化传承责任。

实践创新和与时俱进。新的媒介技术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甚至是人们获取、了解、认识信息的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广播电视领域也在持续变革。邱凌老师通过5G等新技术案例,培养学生们认识传媒业的全球眼光,同时也将增强民族创新意识的引导置于其中,让学生们懂得在创新和机遇中谋取长远发展。

授课形式创新多样,注重能力培养

随着媒体技术发展与大学生接受习惯的变化,现代教学对于授课形式的要求更是多样,采取创新、多元的形式吸引学生,更好呈现知识与思政元素,是《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一大亮点。

《广播电视概论》的课堂是直观、生动的,更是互动性的。教学中,对多媒体设备的灵活运用给课程增添了更多魅力。展示课件、讲解案例,在老师讲授的同时辅之以丰富的视频资料,挖掘其背后故事,不仅提升了课程趣味性,也更好增强了思政效果。学生们组成4—6人小组,自主探索、交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启发式、讨论式的授课方式,更好改善了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

实践出真知,《广播电视概论》课程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学习之余,学生们参与电视台的节目录制、观看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亲自采拍节目等等,极大增强了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了较好的问题分析能力,学会了用专业的眼光看待问题;形成了自主的研究能力,发现问题能够举一反三,批判思考;更有助于形成创新思维,根据时代发展顺势而为,提出好的节目策划创意。

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培育综合素质

思政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新闻传播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新闻人不仅应当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更应具备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批判思维意识等多重素质。《广播电视概论》通过对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在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成效显著。

巧妙“以小见大”,培育个人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单纯灌输式的职业素养教育难以起到良好效果,将之与学生的日常课堂纪律结合,从个人素养引申到新闻专业素养,反而收到了理想效果。例如,通过一次课堂前的点名,强调课堂纪律,同时以此培育学生形成较强的时间观念;强调新闻一大重要特性是及时性,时间就是生命线、工作红线,在直播的时候、现场连线的时候,晚一秒钟都是播出事故。以小见大的同时,以上案例也督促学生形成守时美德与职业素养,让大家了解广电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提前打牢基础,孕育协作精神与爱国敬业追求。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协作精神;在主旋律传播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和审美素质,顺应我国主流价值观,练就过硬本领;还要具备国际视野,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做卓越的新闻传播者,关心国计民生,传递好党和人民的声音。

促进思维创新,提高比较思维与辨证批判意识。思维是学生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重要抓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在掌握基本新闻传播理论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批判性思考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这也是《广播电视概论》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

在学校组织的两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学院积极部署,做到全员申报、全员参与,获奖教师占比近70%。“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施教”,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始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将思政元素紧紧融入课程、牢牢贴近学生,这是新闻传播学院课程思政的鲜活实践,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学院众多课程的缩影。


【供稿单位:新闻学院 本科生院    作者:尚佳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刘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