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假期风景:暑期学校记者团报道新闻宣传山大

发布日期:2006年07月26日 09:29 点击次数:


[本站讯]暑期学校记者团作为山大暑期学校的报道者与宣传者,随着“暑期学校”一起经历了着酷暑的考验,记者团的成员用自己的努力与热情记录着暑期学校的点点滴滴,而在这期间我们的记者团成员自身也在不断的成长,品味着工作的成功与喜悦,一路走来,收获的太多,要感谢的人太多。
作为记者团的一位记者仍记得在面试时,炎热的下午,面试的老师一个个汗流浃背,可是丝毫没有影响到老师们工作的热情与细致。作为最后一个参见面试的同学,怀着一颗紧张的心走进面试的教室,可是当看到和蔼亲切的马勇老师,我的心平静了许多,从容地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幸运我成了记者团的一员。
在记者团的第一次会议上,柳处长对大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以及殷切期望,柳处长能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来关心我们记者团着实让我们深深为之感动。接着马老师介绍了记者团的王世龙团长以及张班、苑世梁、岳超敏三位副团长,其余同学也纷纷作了自我介绍。然后是分组,分配各组的具体工作。7月3号记者团正式开始工作。
在暑期学校的第一天,各个学院的各种项目纷纷开课,记者们经常是上午听课,中午顾不上休息便开始写稿子,下午继续如此,晚上仍要写稿件。可是没有听到任何一个人因为这些而抱怨,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位位记者、编辑以及我们的团长、副团长脸上洋溢的满足的笑容。在开始工作的第一天便在山大新闻网的山大要闻、院部动态以及暑期学校网站发表多篇文章。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记者团更是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追踪报道各学院的学术讲座,让山大名师的风采为更多的人知晓,同时也为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听到讲座的同学提供了讲座的核心内容,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及时报道各种技能培训的进展情况,增进了同学们对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的了解。记者团记者随同部分社会实践组的有效报道,使得同学们得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实践团同学们的进展情况,了解到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味的酸甜苦辣,也更多的引起了社会对山大暑期学校的广泛关注。
记者团的记者积极参与各种开放试验,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实验的进展情况以及同学们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亲身参与给同学们及时地提供最详实的新闻报道。作为今年暑期学校一大亮色的双学位班,记者团的同学更是给予极大的关注,既关注各个双学位班的进展状况又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同学们尤其来自五所驻济高校的同学。对于山大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为目的而开展的国内外交流,记者团时刻关注其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山东大学国际暑期学校开学的见面会上有我们记者忙碌的身影,而且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之余仍不忘向来校学习的世界各地的同学介绍我们山大的文化,齐鲁的文化,中国的文化,这种精神与品格着实难能可贵。
在教务处柳处长、马老师、顾老师的领导、帮助、鼓励以及督促中,记者团的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这期间我们的团长、副团长、编辑以及各位记者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短短的三个周的工作中,我们收获了更多更多,与我们的教授学者一次次的亲密接触,除了感受他们渊博的学识外,更多的是体味到那种大师的悲天悯人的胸怀与社会责任感。与各个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培养了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看到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暑期学校,了解我们山大,我们由衷地露出了笑容。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这是山大的精神,也是一代代山大人的品格,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山大,了解我们的山大精神,才能让我们的百年山大以青春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走向新的成功。愿我们暑期学校记者团的行动能够为我们山大一路前行贡献微薄的力量。]

【供稿单位:暑期学校记者团    作者:于新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白杨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