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山东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大科研成果题材系列专题片《文脉》11月26日开播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7日 16:45 点击次数:

[本站讯]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联合“百微山大”推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大科研成果题材系列专题片《文脉》于11月26日在山东大学新闻网,山东大学微信公众号、官方视频号,山东大学新媒体矩阵、百微山大视频号等同步播出。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号召,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十年来,山东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充分发挥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标志的中国古典学术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产出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文化成果。

系列专题片《文脉》讲述文化“两创”的山大故事,展现文脉赓续的学人担当,以生动的内容、丰富的成果、精良的制作,为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积极响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时代号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山大故事”,传播新时代“山大声音”,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山大力量。

系列专题片共6集,每集时长6分钟左右。

第一集:《骨气和底气》

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积极发挥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十年来,《文史哲》着重刊发具有当下视野和现实关怀的原创性成果,主办了一系列高端论坛,联合《中华读书报》连续八年发布“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2014年推出《文史哲》国际版,系统地译介中国学界在各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以传承创新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学术立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儒学研究重镇,致力中华文化复兴,主办和承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儒学全球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百余次。

第二集:《为国修典

山东大学文学院杜泽逊教授校勘古籍精益求精,为国修典,是文化宝藏的看门人和守护者。杜泽逊教授团队系统性汇校《十三经注疏》11年,第一部成果《尚书注疏汇校》于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周易注疏汇校》《毛诗注疏汇校》也已付梓。杜泽逊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初步的标点工作已经完成。杜泽逊教授主持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清人著述总目》历时20年,著录清人著述228000种,约2000万字,是迄今著录清人著述最为完备的古典目录。杜泽逊教授主编的山东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于2023年9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志民教授和杜泽逊教授共同主编的《儒典》共1816册,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集:《易道生生

十年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不断推动易学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哲学理论建构中确立与发挥易学“大道之源”的地位与作用。林忠军教授的著作《周易象数学史》贯通易学从先秦到晚清象数发展演化历史,是海内外学界第一部《周易》象数学通史,他还结合历史时期与易学发展阶段,编撰了《中国易学通史》十卷本。李尚信教授开展《周易》古经新本义的研究,通过对易传中“生生”的创造性转化,建构出“生生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易学研究菁华集成”历时八年,收集文献4万余种,产出《百年易学编年总目(1872-2015易学总目)》《百年易学文章分类目录》《百年易学菁华集成(续编)》等六大成果,其中《百年易学编年总目(1872-2015易学总目)》已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易学古籍数据库”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易学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汇集3万余条易学古籍的馆藏信息,1万2千余种历代易学古籍的著录信息。《周易研究》创刊35年,成为海内外易学研究最重要的阵地,连续五年获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最受欢迎期刊。

第四集:《寻根探源

十年来,山东大学通过田野考古、聚落考古和科技考古的整体性构建,承担多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在多方面取得“中华文明探源”重大突破。章丘焦家遗址考古发现了黄河下游地区年代最早、结构完整的古城,实证黄河流域五千年古国和文明起源的史实,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发掘遗址中唯一由高校牵头的项目。王伟教授团队确认193万年前已绝灭的巨猿与亚洲猩猩存在密切演化关系,解决国际学术界百年来关于巨猿归属的争论。李占扬教授团队在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发现的灵井鸟雕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中国雕塑品,获评“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邾国故城遗址出土煮泡过的茶叶残渣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将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300年。朱磊副教授团队对湖北枣树林遗址曾候墓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精细化发掘,从破碎的漆片中组合出100多块完整的马甲片,至少可以拼出一套完整的马甲,在国内尚属首次。目前山东大学已建成体质人类学、稳定同位素、文物保护修复、海洋考古等16个考古实验室,形成国内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科技考古实验室群。山东大学博物馆还是中国唯一高校考古历史类国家一级博物馆。

第五集:《以美启真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曾繁仁先生立足中国古代思想资源,对《周易》中的“生生之德”等传统理论加以创造性转化,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生生美学”理论体系。以曾繁仁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研究团队,系统梳理中华美育思想的历史演进,改变了以往中国美育思想研究只有简史和断代史而没有通史的局面,也弥补了此前中国美育思想史研究在魏晋南北朝到清代之间的研究空白。《中国美育思想通史》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领衔完成了《山东文化大典》《山东文化读本》两项大型文化工程,总计110多万字,70多位省内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为山东文化乃至全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传统智慧的支撑。

第六集:《汉籍合璧

2017年,由山东大学牵头推进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通过将中华文化的“海外半璧”请回来,恢复和呈现中华文化的“整幅画卷”。通过300多个调查团队估算境外汉籍约有180多万部,分布在600多个藏书机构。合璧工程计划完成约9000种境外珍稀汉籍的复制工作,从中遴选影印出版约2000种,并对其进行点校。6年来,合璧工程团队共发现1900多种大陆缺藏的珍稀汉籍,1600多种已复制回归,其中有宋代刻本《淮南鸿烈解》、明代工部官员傅浚的《铁冶志》、记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福次咸诗草》,让古籍“回家”这一梦想逐步照进现实。


【供稿单位:社科院    作者:王雅迪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陈怡晓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