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12日至7月22日,由历史文化学院开设的暑期课程《新博物馆学:理论&实务》邀请了台北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张誉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林天人研究员作为主讲,聚焦博物馆背后的故事,分别从理论、实务两个方面阐述了博物馆在时代科技发展下“新”的变化。
新博物馆学:理论
7月12日起,张誉腾在线上为同学们带来了“新博物馆学:理论”暑期课程,结合充分的博物馆工作经验给同学们带来了精彩讲解。
短短四天时间里,张誉腾带领大家了解了博物馆学界内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重点问题,包括博物馆的起源与演化、定义、意义与价值等关乎博物馆基本定位的问题,以及教育功能、另类博物馆和后疫情时代数位化建设等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先基础、后重点的授课思路和难易并包的课程内容安排,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都能有所收获,引起了同学们在课程中积极的思考。
每节课上,张誉腾都会鼓励同学们发言,热烈讨论课程内容,比如如何看待殖民化博物馆?博物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平衡?如何破解当下文创仅仅使用文化符号、无法深入体现文化内涵的难题?如何克服在展览中仅仅只是“开眼界”而不能“看到自己”的难题?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参与,也带动了更多同学加入讨论当中。“这样积极讨论的课堂氛围,使不了解博物馆的同学更加了解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同学更加喜欢博物馆”,课程结束后有同学这样说道。
新博物馆学:实务
7月19日起,林天人为同学们带来为期四天的“实务”篇课程,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引子,带领同学们亲身感受了博物馆在当今时代语境中的蜕变。
在对博物馆的源起和发展进行简单介绍后,林天人以自身展览策划的实践经历,即“众荷喧哗——关于‘大航海时代’主题展览”和“卷起千堆雪:赤壁文物特展”两个展览为例,从策展思路、观众服务、展览与学术研究、观众路线设计、展览气氛的营造等策展实际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细致分享,引起了对展览背后策划过程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
关于博物馆文创类的热门话题,林天人也带领同学们针对文创的概念、博物馆的文创经营模式、文创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的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要避免对文物强加附会从而取悦观众的走向,以及文创不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套用而是对其深入研究之后的一种生活美学的结论,使得同学们能更深刻地看待文创,从而更好地发展文创。
最后,林天人与大家分享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的建设过程。从博物馆的建设动机、建筑设计、文化定位、教育推广等实际建设过程的内容分享中,同学们获得了切实了解一座博物馆诞生的机会,对博物馆的认识更加深刻、具体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