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守望!山大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下精准扶智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9日 14:58 点击次数:

[本站讯]“筹备了半年之久,跨越了二百多公里。时空流转,人事交叠,你我相遇。身着红色志愿服的守望志愿者和穿着红色校服的孩子们,如两团炽热的火苗,温暖了冬日的空气。”这是山东大学守望行动沂水站正式启动时的一个瞬间。

自2018年5月实施以来,守望行动已与多个贫困农村地区建立长期定点帮扶关系,在河南省确山县老臧庄小学、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泉庄乡石汪峪小学和郯城县泉南村、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中心小学等启动4个试点,共选拔培养志愿者百余名,帮助留守儿童103人,完成课程4626节,时长277560分钟。两省四地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条件得以改善,学习资源得以补充,情感陪伴得到满足,增强了成长的内生动力,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核心素养,确保了留守儿童在脱贫攻坚中不掉队。

山东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针对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匮乏等重大社会问题,充分发挥在特殊群体社会综合治理领域的交叉学科优势,开展留守儿童精准扶智新模式——“守望行动”大型公益项目。项目将“互联网+”、大数据、视频处理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中,开发专用在线帮教系统,吸引一批优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实现对留守儿童“1对1”长期、高频率线上帮教,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扶贫资源跨地区流动的困难,形成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打造七大项目优势

项目启动至今,经过两年多实践,形成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全到专”“由短到长”“由松到严”“由点到面”七大项目优势。

*由小到大,多贫困地区试点实践,积累丰富实操经验。

2018年5月,“守望行动”项目正式启动,开展前期走访调研、互联网平台搭建、专家及志愿者团队组建等工作。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项目先后在山东省临沂市、山东省日照市、河南省确山县开启试点,并在临沂市、日照市追加第二期志愿服务。项目组已投入70余万元,用于开发和运营。项目获得了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河南省确山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试点学校全体师生全力配合,积极参与项目。

*由浅入深,多领域金牌团队介入,协同助力项目实施。

一是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团队。该团队是项目核心技术的支撑型队伍,由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卫平教授、李玉军教授等牵头,以信息平台和软件开发为主要手段,为“守望”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研发及长期维护的技术支持。二是心理学团队。该团队是心理环境评估和塑造成员,由山东大学(青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李娟教授等牵头组成,已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心理评估技能、沟通心理技能、团体心理辅导技能、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家庭心理辅导技能等十余项技能的四十余次培训,并对帮扶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给予专业指导。三是教育学团队。该团队充分发挥教育学领域的专业优势,由山大基础教育集团陈维丽主任等专业教师牵头组成,对志愿者进行前期基础教育教学培训,让志愿者了解育人过程,掌握育人目标,从专业视角为志愿者团队进行价值观建设,保障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四是社会学团队。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淼教授等牵头组成,核心任务在于跟踪分析研判项目帮扶成效及社会实践效果,以获得最优的社会效力和教育成果,形成项目推进落实和社会化进程的可行性方案,确保团队执行力和目标性。五是志愿者团队。该团队是项目具体实施的人员基础,由山东大学优秀大学生组成,承担直接和学生对接授课的任务。现已遴选并培训百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形成“1对1”帮扶,在志愿服务中锤炼奉献精神和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操。六是社会支援团队。该团队由声网、成都奕览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蓝海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公司组成,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媒体宣传服务,提高项目社会知名度,拓展覆盖范围,通过网络各大平台报道项目进程和阶段性成果。

*由粗到精,搭建安全自主化平台,提供全程技术支持。

采用国际领先WebRTC多媒体技术架构,项目自主研发出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守望”视频教学软件系统。该系统应用基于网络动态冲突侦测的带宽动态分配和视频差错隐消技术,提升复杂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媒体传输和系统服务质量;采用多源异构数据汇聚技术,实现了留守儿童基础数据、视频教学数据、日常交互数据、访谈数据,以及社会慈善机构、志愿者的多模态多渠道数据融合;采用高置信度的多层网络加密算法和鉴权认证体制,构建安全可靠的网络教学架构,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

利用软件,项目打通了家校沟通和反馈渠道,及时与学生父母、在校老师进行情况交流,做到“实时关注、现场互动、安全有效”,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基于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项目实现了对留守儿童及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项目前后的学习状况、生活习惯、心理状态以及行为认知的效能评估和关联分析,为后续活动开展提供指导。此外,基于视频、音频和文本的多模态处理技术,项目形成数字画像,实现师生人员的情感识别,为教育扶智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由全到专,立足个性化教育需求,打造专属教育方案。

在日常线上辅导中,项目对学有余力的儿童进行延伸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将歌唱、绘画、朗诵、英语口语、科学知识等课外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丰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其高尚志趣。

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差异,项目合理匹配志愿者,加入性格培养部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通过心理学、社会工作专家的介入,项目设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自我认知、树立自信为主题和发展目标的成长小组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深入了解自我,增强自信心。

*由短到长,育人方式长期化实效化,突破传统教育痛点。

活动中,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形成一对一匹配关系,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融入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将这一关系维持三到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成为孩子的“家人”。

项目注重儿童人生目标的确立,激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内驱力。线下开展“从大山到山大”活动,组织留守儿童研学旅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线上将立志教育融入日常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榜样引领作用,实现“智志双扶”。

*由松到严,严格遴选大学生志愿者,保障志愿服务质量。

项目实行严格的大学生志愿者选拔和匹配制度,通过结构化面试、心理测试等方式,层层遴选出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确保志愿者不仅有较强的教育授课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准,而且有热衷教育、投身扶贫扶智事业的理想信念。

项目建立了完备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对后备志愿者成员进行为期半年的综合培训指导,通过项目动员、小学教学技能培训、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定期交流分享会等为志愿者增能,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性、针对性、科学性。

*由点到面,形成规范化机制,确保长期高效运行及推广。

项目软件和大数据平台通过不断探索、修订、完善,从界面设计、动画风格、功能添加、数据收集、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调整改进,更加贴近、符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偏好和实际需求。平台功能趋于完备,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广度不断拓展,体现出针对性、系统兼容性较强,稳定性高的特征,具备推广使用的技术基础。

在运行过程中,项目还形成了三套成熟制度,包括: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生活习惯、心理状态、行为认知的效能评估和关联分析制度;志愿者选拔、培训制度;留守儿童、志愿者、留守儿童父母、学校、老师等多方在大数据平台的互动机制。

多板块完美融合,成果丰硕

在运行过程中,守望行动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利用专业化支撑,坚持精准化服务,形成了完善的运行机制,成果丰硕。

*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教学活动效果显著。

项目启动以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全面多样的在线学业辅导,涵盖数学、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科学等科目,丰富了教育资源。

项目激发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能力。在对参与项目的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后发现,留守儿童94.87%能够基本完成课程学习,超过半数的小朋友能够主动预约课程,积极思考、主动表达想法。已开展1年结对帮扶的第一期留守儿童中,学期末45人次单科平均成绩取得显著进步,语文(87.775)、数学(86.425)、英语(95.3)的平均成绩保持在较高水平。

*以人格塑造为依托,推动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保持高频联系,成为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的品格和善良坚强的生活态度。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获得高质量的朋辈陪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心情感的缺失,增强了成长的内生动力。

*以育人模式为载体,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通过参与本项目,大学生志愿者表示在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性格培养、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收获颇丰。

对参与项目的39名大学生志愿者问卷调查后发现,志愿者对项目给予广泛认可和积极评价,认为“参与帮教活动不仅为他人提供了切实帮助,自己也收获满满”。志愿经历对志愿者自身的家庭关系、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人生经历,学会了感恩和爱。项目也激发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87.18%的大学生志愿者对未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表现出强烈意愿。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增强当地自我脱贫内生动力。

项目已做好每期大学生志愿者结对帮扶三年以上的心理和物质准备,从而更好地观测、获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趋势。项目持续收集、整合数据,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以吸纳、整合更多有意愿参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社会组织、高校力量,让更多贫困地区的留守家庭受益。

目前,项目已经在多个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试点实践,守望行动这一完整的项目形式,将金牌的专家团队、领先的信息技术、成熟的机制经验等多板块完美融合,在多个贫困地区复制推广。随着试点的深入,项目将持续跟踪研究、分析研判实施效果,不断完善软件系统,积累实践经验,使之更加符合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需求,形成更加科学完备的实施方案。


【供稿单位:信息学院 党办校办    作者:李鸿娟 隋佳桐    摄影:董雅梅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刘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