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6月13日,北京大学刘玉才教授在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作了题为“早期文献的编撰与成书蠡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任郑杰文教授主持,国际汉学研究中心王承略教授、刘心明教授参加讲座。
刘玉才教授的讲座以“早期文献”为主题,就中国早期文献的编纂成书和经典化两个分论题进行了学术史回顾和学理的推论。讲座开始,刘玉才教授扼要地介绍了以上论题的现代已有成果(如余嘉锡、金德建、顾颉刚乃至日本学者研究)、近来热点化原因(出土文献支持、西方文本学影响及汉学家的质疑)。就编纂成书问题,他先界定了“书”的涵义,回顾了章学诚“六经皆史”和柯马丁“先秦六经非定本”的论点,以学术下移为背景,提出由三代王官之学到东周士官学人四散,从孔学代表的私学兴起到战国私家著书兴盛的学术史推论。就经典化问题,对先秦孔门儒生编纂六经与西汉尊儒整理经本的两次经典化过程,结合出土文献加以阐发,以李零“文本三态”说(口传为气态、成篇卷为液态、成经典为固态),作出了“写本时代成书特征是动态演化”的精彩总结。
讲座吸引了众多古典文献爱好者及其他校内师生参加,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现场互动热烈,讲座在郑杰文教授的总结中结束。
刘玉才教授是中国古典文献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曾在比利时根特大学、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访学和任教,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