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中国社科院李建欣做客56期朱雀专家讲座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23日 15:12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21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第56期朱雀专家讲座在中心校区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建欣作题为“印度教漫谈”的学术报告,山东大学哲社学院宗教学系陈坚教授主持报告会。

讲座开始,李建欣研究员首先以印度这一古老文明在南亚和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地位为引,提出印度文明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文明,是东方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代表,更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为重要的文化体系之一。同为亚洲的古老文明大国,印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似之处非常多,但李建欣研究员认为更值得重视的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印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不同内核是一个具有高度价值的命题,值得在场全体同学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李建欣研究员用他数年前作为访问学者留学印度时的亲身经历与深入研究,结合对印度、中国、泰国、日本、韩国在内的几大东方文化的横向对比,提出了一个文化事实——印度文化在南亚次大陆这一区域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统治地位。而印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其宗教,主要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的历史上,印度教从来就是占据了最主流最核心的位置的,而在近代和现代,印度教对印度政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要理解印度文化,就必须对印度教有所了解,印度教从来都不是一个世界性宗教,而是一个民族性宗教。印度教与印度社会的样态、印度人的国民性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建欣研究员给大家介绍了国内学界对印度教有所研究的大师们,详细介绍了以季羡林和金克木两位大师为代表的国内印度研究的两种进路,即季羡林先生的西方学界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这代表着印度研究的科学进路,以及金克木先生的留学印度融入其文化氛围的参与研究方法,这代表着印度研究的人文进路。随后,李建欣研究员从印度教的定义、经典、历史、特点、印度教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印度教的研究这几大方面,深入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印度教的相关知识。他着重分析了马克思对印度教的定义中的核心要素——矛盾性。印度教的禁欲性和纵欲性这样的复杂而矛盾的特质是印度人生活方式的完全体现,印度教思想也带有这种矛盾性的特质。李建欣研究员将印度教历史根据《吠陀经》这一部经典分成了前吠陀时期、吠陀时期、古典时期、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然后串讲了每一时期的印度教发展和印度社会特征,主要分析了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结构和印度人民心理的影响。

讲座最后,陈坚教授将印度教与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作了简单的对比,并提出学术研究应当有“文化自信”,宗教学研究应当尽力摆脱西方研究模式的影响,注重本土的经验和创新。对此,李建欣研究员也回应了“比较的视角”对宗教学研究的重要性。现场问答环节中,在座的学生争相提问,李建欣研究员一一耐心回答。

李建欣,哲学博士,《世界宗教文化》副主编。研究方向为印度宗教。主要著作有《印度古典瑜伽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正在从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东方哲学史》“印度哲学”部分的撰写工作和耆那教的研究。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吴璟逸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筱恬 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