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傅有德谈“犹太教的现代转型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26日 16:47 点击次数:

  [本站讯]3月24日,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预热活动之一、“天人讲堂”第62讲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作了题为“犹太教的现代转型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的学术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犹太教转型的原因、改革的措施和路径、改革的结果与经验,以及犹太教的现代转型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傅有德教授从现当代中国改革的现状谈起,认为中国在道德和精神领域的改革方面需要借鉴犹太教近现代改革的经验。他谈到,二战以来犹太人之所以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犹太教通过改革而实现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传统犹太教的成功转型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的范例。那么,近现代犹太教为什么走上改革的道路呢?傅有德教授认为,法国大革命后,犹太人获得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走出“隔都”的犹太人面临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西方现代价值理念和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新环境,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放弃了犹太教,许多人改信了基督教;犹太人的宗教传统和民族性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解决现代与传统、普遍性和民族性的矛盾,从而既融入西方社会,又坚持犹太人的民族特性(Jewishness),19世纪的德国犹太人率先开始了犹太教改革,之后改革的中心又转移到了美国。
  接着,傅有德教授讨论了犹太教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路径问题。他指出,当时的犹太思想家受到了黑格尔历史发展观的影响,如侯德海姆就提出犹太教必须服从时代的潮流作出相应调整的主张。因此,犹太教就所面临的矛盾提出了兼顾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普世性的改革理念。在宗教信仰实践上,改革派犹太人实行了使用所在地语言祈祷、管风琴伴奏、男女同席共坐、停止割礼、废除饮食律法等具体措施,但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圣日和节日。同时,傅有德教授结合美国改革派犹太教四大基本历史文件(《匹斯堡纲领》、《哥伦布纲领》、《改革派犹太教:百年回顾与展望》和《改革派犹太教原则声明》)对犹太教现代转型的理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犹太教改革的基本路径有三个方面:一是植根于传统,即保留犹太教的基本信仰和律法;二是接受西方启蒙运动以来自由、正义、平等、民主、人权等现代价值;三是积极发掘和弘扬犹太教自身的信念和价值,使之普世化,进而变为全人类共同持有的理念。
  最后,傅有德教授总结了犹太教改革的结果与经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他提到,近现代犹太教的改革使传统犹太教分裂为改革派、正统派、保守派和重建派四大教派,以及少部分世俗犹太人。虽然改革导致了传统犹太教的分裂,但是,改革促进并完成了犹太教的现代转型,缓和了现代与传统、民族性与普世性的对立,因而化解了犹太人的宗教危机,维系了犹太人的身份认同,同时也使犹太人融入了现代西方主流社会,并在各行各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傅有德教授认为,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华民族与现代之初犹太人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和危机,同样处于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普世性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因此,犹太人已完成的文化转型对于目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文化要完成其现代转型,应该像犹太教改革派那样奉行兼顾彼此(both/and)的思路,既植根于传统,坚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价值理念,又敞开胸怀吸收现代西方的普世价值;既坚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又自觉地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之中,从而使现代了的中国人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主持了本期的“天人讲堂”,尼山论坛组委会负责人、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高树群,以及山东大学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 \


【供稿单位: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作者:文/谢丁坚 图/齐晓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宏月 红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