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才:法兰克福学派与犹太文化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02日 19:41 点击次数:
[本站讯]11月26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做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名家论坛”,作了题为《割不断的犹太情结——法兰克福学派与犹太文化关系漫谈》的学术报告。
首先王凤才教授就“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三期发展做出了原创性解读,认为其发展进程是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的过程,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的过程,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的过程,从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的过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大多讳言自己的犹太身份,其中既有历史与现实原因,也体现出他们试图使批判理论具有普遍性、而非民族复仇意识形态的取向。关于这些批判理论家与犹太文化的关系,王凤才教授主要从批判理论家的犹太思想、犹太文化和犹太教对他们的影响、身份认同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出生于犹太家庭、与犹太教神学家保持终生友谊的本雅明无疑体现出了浓厚的犹太精神,他的学术思想与犹太教文化融为一体,从早年的文学评论、语言哲学到晚年的历史哲学无不渗透着弥赛亚救赎思想,体现出游离于弥赛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特点。王凤才教授认为他的一生体现出弥赛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结合,虽然与批判理论保持距离,他的观点却因其新颖独到,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与成长在犹太教家庭中的本雅明不同,洛文塔尔向犹太教的转向可以说是“俄狄浦斯情结般的”,从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积极参与到放弃,他深入剖析了反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从政治与哲学两个维度阐发犹太哲学和犹太思想,认为通过考察犹太经典作家可以替代对犹太教内部问题演变的研究,并且相信犹太哲学包含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进步理想主义、某种犹太因素在“尚未降临”的意义上活在大多数人心中。
而谈到犹太文化或者说犹太教对批判理论家的影响,首推霍克海默。霍克海默公开承认自己的犹太教信仰。他在《理性之蚀》中坚持理性的乌托邦精神,认为尽管理性蜕变为工具理性带来种种弊端,但仍对其蕴藏的拯救潜能抱有希望,他渴望完整的他者,却拒绝偶像崇拜,凡此种种都体现出渗透在他的批判理论中的犹太文化。王凤才教授表示,类似人物还有作为“边缘人物”的弗洛姆:他浸染在犹太文化氛围中,救赎思想对他影响至深,弗洛姆肯定至善至美的人性,认为人的生活要以精神、宗教、道德为核心。
对于批判理论家的犹太身份问题,王凤才教授重点谈到了阿多尔诺、马尔库塞。阿多尔诺一生都极力淡化自己的犹太身份。他的成长过程基本未受犹太教影响,而且对犹太思想的了解也是间接的。虽然如此,仍可以说他骨子里是“犹太的”:批判大众文化、颂扬精英文化,认为“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解构同质性,推崇异质性并且禁止偶像崇拜等等,都可以看作这种特点的表现。与之类似的还有马尔库塞——一个没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犹太人,他对“犹太人问题”不感兴趣,却关注反犹主义,赞同建立独立自由的犹太国,但不能陷入民族主义,犹太文化在马尔库塞身上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无疑仍然有助于他远离资本主义、寻找另一种社会和文化模式的尝试。讲座中王凤才教授穿插了对伦理和道德概念的辨析、文化与文明概念的理解,还阐发了多元文化对于民族振兴的重要性的看法,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保留自己的“乌托邦”,因为他们是社会的良知。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有德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并在报告最后谈到,之所以在近现代哲学、科学领域能够产生一批这样优秀的犹太思想家、科学家,是与他们既植根传统、又顺应潮流走出传统的自觉意识分不开,与他们在极端孤独中面对时代问题的勇气分不开。随后部分师生和王凤才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
王凤才,山东诸城人,哲学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985工程”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1.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2.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3.西方马克思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史;5.德国哲学。近期研究重点:1.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研究,如:Axel Honneth,Albrecht Wellmer,Claus Offe;2.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3.西方马克思学前沿问题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许多文章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年鉴》转载;出版学术著作十几部,其中,个人专著4部,合著4部,主编(副主编)3部。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王珺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丹妮 徐易 】